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1 资料来源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医疗保险控费的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4-15页 |
1.3.2 系统论 | 第15页 |
1.4 主要医保支付方式介绍 | 第15-17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1.1 医保与医保支付方式定义的研究 | 第18页 |
2.1.2 医保控费效果内涵 | 第18-19页 |
2.1.3 不同医保支付方式与费用的关系 | 第19页 |
2.1.4 医保复合支付方式的研究 | 第19-20页 |
2.1.5 国内医保控费改革研究 | 第20页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2.2.1 国外复合医保支付方式研究 | 第20-21页 |
2.2.2 国外医保控费采用的支付方式 | 第21页 |
2.2.3 不同国家的医保控费改革 | 第21-23页 |
2.3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我国的医保控费的实践 | 第24-29页 |
3.1 我国医保控费历史 | 第24-25页 |
3.1.1 建国后至七十年代末 | 第24页 |
3.1.2 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 | 第24-25页 |
3.1.3 九十年代末至今 | 第25页 |
3.2 我国医保控费现状 | 第25-29页 |
3.2.1 医保控费的原因 | 第25-26页 |
3.2.2 医保控费的成果 | 第26页 |
3.2.3 医保控费中出现的问题 | 第26-29页 |
第4章 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控费机理 | 第29-37页 |
4.1 医保控费的系统论思考 | 第29-31页 |
4.1.1 医疗保障制度系统架构 | 第29页 |
4.1.2 医保控费中的主体与关系 | 第29-31页 |
4.2 医保控费系统构建 | 第31-34页 |
4.2.1 医保控费外部系统 | 第31-32页 |
4.2.2 医保控费内部系统 | 第32-34页 |
4.3 复合医保支付方式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 第34-37页 |
4.3.1 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构成 | 第34页 |
4.3.2 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控费工作原理 | 第34-37页 |
第5章 广州市医保控费的实证研究 | 第37-49页 |
5.1 广州市医保控费的实践 | 第37-39页 |
5.1.1 广州市复合医保支付方式的做法 | 第37-38页 |
5.1.2 广州市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控费路径 | 第38-39页 |
5.1.3 经验总结 | 第39页 |
5.2 广州市复合医保支付方式的控费效果 | 第39-46页 |
5.2.1 门急诊及住院医疗费用方面 | 第39-43页 |
5.2.2 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方面 | 第43-45页 |
5.2.3 医疗风险分担方面 | 第45-46页 |
5.3 总结 | 第46-49页 |
5.3.1 公立控费效果较好,但是费用增长率有反弹 | 第46-47页 |
5.3.2 民营医院费用控制不明显,总收入体量小 | 第47页 |
5.3.3 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总体变好 | 第47-49页 |
第6章 建议 | 第49-52页 |
6.1 完善总额控预付制,继续探索复合式医保支付模式 | 第49-50页 |
6.1.1 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 第49页 |
6.1.2 要建立动态协商机制来确定医保总额标准 | 第49页 |
6.1.3 继续探索以预付制为主的复合医保支付方式 | 第49-50页 |
6.2 推行按成本核算制度,加快临床路径探索 | 第50页 |
6.2.1 要树立成本意识,以成本为核心 | 第50页 |
6.2.3 要努力开展临床路径的探索,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 第50页 |
6.3 以医保改革为主导,促进“三医联动” | 第50-52页 |
6.3.1 坚持以医保改革为主导,倒逼医疗行业良性发展 | 第51页 |
6.3.2 协调各方利益,大力推进“三医联动”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