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上市公司信用风险预警研究--基于因子分析与判别分析方法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文章的研究框架图 | 第17-18页 |
2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预警的相关理论 | 第18-29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8-25页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第18-21页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第21-24页 |
2.1.3 文献综述评述 | 第24-25页 |
2.2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预警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2.1 信用风险的含义 | 第25页 |
2.2.2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25-26页 |
2.2.3 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26-27页 |
2.3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预警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7页 |
2.3.2 控制理论 | 第27-28页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8-29页 |
3 基于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的信用风险预警分析方法 | 第29-35页 |
3.1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一般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3.1.1 专家分析法 | 第29页 |
3.1.2 财务比率分析法 | 第29-30页 |
3.1.3 单因素分析法 | 第30页 |
3.1.4 多因素分析法 | 第30-31页 |
3.1.5 神经网络法 | 第31页 |
3.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31-32页 |
3.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31页 |
3.2.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31-32页 |
3.3 因子分析法 | 第32-33页 |
3.3.1 方法选择 | 第32-33页 |
3.3.2 基本原理 | 第33页 |
3.4 判别分析 | 第33-35页 |
3.4.1 方法选择 | 第33-34页 |
3.4.2 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4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信用风险预警研究 | 第35-52页 |
4.1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信息来源 | 第35-38页 |
4.1.1 ST公司的选取 | 第35页 |
4.1.2 非ST公司的选取 | 第35页 |
4.1.3 财务指标的选取 | 第35-38页 |
4.2 数据预处理 | 第38-42页 |
4.2.1 指标趋同化处理 | 第38-39页 |
4.2.2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第39-40页 |
4.2.3 T检验 | 第40-42页 |
4.3 因子分析过程 | 第42-45页 |
4.3.1 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4.3.2 主成分因子的提取 | 第42-43页 |
4.3.3 因子载荷矩阵及主成分因子命名 | 第43-45页 |
4.4 判别分析 | 第45-48页 |
4.4.1 样本检验 | 第45-46页 |
4.4.2 典则判别函数 | 第46-47页 |
4.4.3 模型检验 | 第47-48页 |
4.5 ROC曲线分析 | 第48-49页 |
4.6 信用风险预警评价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5 国中水务信用风险预警案例分析 | 第52-61页 |
5.1 国中水务公司简介 | 第52-53页 |
5.2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 | 第53-58页 |
5.2.1 财务现状一般性分析 | 第53-54页 |
5.2.2 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7页 |
5.2.3 信用风险的评价结果 | 第57-58页 |
5.3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58-59页 |
5.4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防范对策 | 第59-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