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19-32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第19-20页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第20-23页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23-24页 |
2.2 非经常性损益基本理论 | 第24-28页 |
2.2.1 非经常性损益的涵义 | 第24页 |
2.2.2 证监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界定 | 第24页 |
2.2.3 非经常性损益构成的变化 | 第24-27页 |
2.2.4 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变化 | 第27-28页 |
2.3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 | 第28-29页 |
2.3.1 盈余管理的涵义 | 第28页 |
2.3.2 盈余管理的目的 | 第28-29页 |
2.4 盈余管理理论基本 | 第29-32页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9-30页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0页 |
2.4.3 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理论 | 第30-32页 |
3 相关理论分析 | 第32-40页 |
3.1 ST制度介绍 | 第32-34页 |
3.1.1 ST制度的涵义 | 第32页 |
3.1.2 ST制度的发展过程及撤销条件 | 第32-34页 |
3.2 ST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 第34页 |
3.2.1 资本市场筹资动因 | 第34页 |
3.2.2 契约动因 | 第34页 |
3.2.3 避税增利动因 | 第34页 |
3.3 ST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 | 第34-36页 |
3.3.1 政府补助 | 第34-35页 |
3.3.2 非流动资产处置 | 第35页 |
3.3.3 资产重组 | 第35页 |
3.3.4 其他营业外收支 | 第35-36页 |
3.3.5 增加投资收益 | 第36页 |
3.4 ST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数据分析 | 第36-40页 |
3.4.1 深交所摘帽企业数据分析 | 第36-38页 |
3.4.2 上交所摘帽企业数据分析 | 第38-40页 |
4 L公司案例分析 | 第40-51页 |
4.1 L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第40-43页 |
4.1.1 L公司背景简介 | 第40页 |
4.1.2 L公司所处行业背景 | 第40-41页 |
4.1.3 L公司摘帽过程 | 第41-43页 |
4.2 L公司财务数据分析 | 第43-45页 |
4.2.1 L公司净利润的总体分析 | 第43页 |
4.2.2 L公司净利润的具体分析 | 第43-45页 |
4.3 L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 第45-47页 |
4.3.1 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的主观性 | 第45-46页 |
4.3.2 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的不合理 | 第46页 |
4.3.3 退市程序的漏洞 | 第46-47页 |
4.4 L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47-50页 |
4.4.1 处置非流动资产 | 第47-48页 |
4.4.2 政府补助 | 第48-49页 |
4.4.3 收回土地退款 | 第49页 |
4.4.4 资产重组 | 第49-50页 |
4.5 L公司案例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5.1 有利结果分析 | 第50页 |
4.5.2 不利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5 L公司案例对ST公司的启示与对策建议 | 第51-54页 |
5.1 案例启示 | 第51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1-54页 |
5.2.1 完善证券监督管理政策 | 第51-52页 |
5.2.2 完善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界定 | 第52页 |
5.2.3 完善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 | 第52页 |
5.2.4 完善企业内外部监督制度 | 第52-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