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画片为载体的大班儿童哲学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一、儿童哲学的发展现状 | 第8页 |
二、幼儿园推行儿童哲学的必要性 | 第8-10页 |
三、动画片与幼儿学习 | 第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动画片 | 第13页 |
二、儿童哲学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 第14-1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4页 |
二、研究场域和对象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大班儿童哲学的课程设计 | 第18-24页 |
第一节 课程目标:提高三项核心能力 | 第18-19页 |
一、提高幼儿的理性思维能力 | 第18页 |
二、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 第18页 |
三、培养幼儿追寻生活意义的能力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课程资源:动画片的选择 | 第19-20页 |
一、动画片的来源分析 | 第19-20页 |
二、动画片的运用方式 | 第20页 |
第三节 课程实施:群体探究 | 第20-22页 |
一、播放动画片、调动兴趣 | 第20-21页 |
二、建立对话、开始探讨 | 第21页 |
三、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 第21-22页 |
四、概括评价、求同存异 | 第22页 |
第四节 课程延伸:家园合作 | 第22-24页 |
一、提高家长对儿童哲学的认识 | 第22页 |
二、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哲学讨论 | 第22-23页 |
三、探索家庭教育中的儿童哲学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儿童哲学的实施与分析 | 第24-48页 |
第一节 基于《小猪佩奇》的儿童哲学课程 | 第24-29页 |
一、动画片介绍 | 第24页 |
二、实施片段的剪录 | 第24-28页 |
三、活动后的反思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基于《熊出没》的儿童哲学课程 | 第29-33页 |
一、动画片介绍 | 第29-30页 |
二、实施片段的剪录 | 第30-33页 |
三、活动后的反思 | 第33页 |
第三节 基于《三个和尚》的儿童哲学课程 | 第33-39页 |
一、动画片简介 | 第33-34页 |
二、实施片段的剪录 | 第34-38页 |
三、活动后的反思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基于《寻梦环游记》的儿童哲学课程 | 第39-48页 |
一、影片介绍 | 第39-40页 |
二、实施片段剪录 | 第40-43页 |
三、区域游戏:鬼屋 | 第43-47页 |
四、活动后的反思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8-5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48-50页 |
一、大班儿童哲学实践的意义与成效 | 第48-49页 |
二、大班儿童哲学实践的局限与不足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对大班实施儿童哲学的建议 | 第50-53页 |
一、牵头引领、坚持不懈 | 第50-51页 |
二、加强培训、融入日常 | 第51页 |
三、家园合作、潜移默化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