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6-7页 |
正文 | 第7-40页 |
第一部分 :条件:于漪语文教育思想构建的主客观条件 | 第7-16页 |
(一) 国内社会时代背景 | 第7页 |
(二) 语文教育理论跋涉的历程 | 第7-18页 |
1、 萌发探索期 | 第7-8页 |
2、 反思构建期 | 第8页 |
3、 创新发展期 | 第8-18页 |
(三) 于漪的文化积淀 | 第18-24页 |
(四) 于漪的创造品质 | 第24-16页 |
第二部分 :内容: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内容 | 第16-34页 |
(一) 目的任务观 | 第16-17页 |
(二) 性质观 | 第17-18页 |
(三) 教学观 | 第18-24页 |
1、 学生观 | 第18-19页 |
2、 综合整体观 | 第19-23页 |
3、 改革实验观 | 第23-24页 |
(四) 教学艺术观 | 第24-31页 |
1、 兴趣说 | 第25-27页 |
2、 情感说 | 第27-30页 |
3、 语言说 | 第30-31页 |
(五) 教师素质观 | 第31-34页 |
第三部分 :启示:于漪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34-40页 |
(一) 语文教育的本分 | 第34-35页 |
(二) 教师扮演的角色 | 第35-37页 |
(三) 教育的使命 | 第37-40页 |
III结语 | 第40-43页 |
V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VI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