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国内政策导向——对创新性人才的呼吁 | 第10-11页 |
1.1.2 STEM教育全球盛行——各国争相开发STEM教育 | 第11-12页 |
1.1.3 STEM教育本土化不足——中国STEM教育案例库急需充实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2章 STEM教育的内涵与作用 | 第18-24页 |
2.1 STEM教育的定义 | 第18页 |
2.2 STEM教育的特点 | 第18-21页 |
2.2.1 学科融合性 | 第18-19页 |
2.2.2 趣味丰富性 | 第19页 |
2.2.3 实践体验性 | 第19页 |
2.2.4 动态回归性 | 第19-20页 |
2.2.5 综合性 | 第20-21页 |
2.3 STEM教育的功能 | 第21-24页 |
2.3.1 STEM教育的个体功能 | 第21-22页 |
2.3.2 STEM教育的社会功能 | 第22-24页 |
第3章 STEM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3.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第24-26页 |
3.1.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涵 | 第24页 |
3.1.2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24-26页 |
3.1.3 STEM教育在建构主义理论中的表现 | 第26页 |
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第26-29页 |
3.2.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涵 | 第26-27页 |
3.2.2 人本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 第27-28页 |
3.2.3 STEM教育在人本主义理论中的表现 | 第28-29页 |
第4章 将STEM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实践 | 第29-31页 |
4.1 “5E”教学模式 | 第29页 |
4.2 “6E”教学模式 | 第29-30页 |
4.3 其他教学模式 | 第30-31页 |
第5章 STEM教育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以初中物理电路部分为例 | 第31-45页 |
5.1 电路的结构与组装——串联和并联电路教学设计 | 第31-37页 |
5.2 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验证欧姆定律 | 第37-44页 |
5.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STEM教育应用于初中物理教育的利弊分析和建议对策 | 第45-49页 |
6.1 STEM教育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势 | 第45页 |
6.1.1 体现科学教育的思想 | 第45页 |
6.1.2 STEM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第45页 |
6.1.3 对培养学生的积极作用 | 第45页 |
6.2 STEM教育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不足 | 第45-46页 |
6.2.1 不能适用于全部物理教学内容 | 第45-46页 |
6.2.2 师资配备不够成熟,课程没有形成体系 | 第46页 |
6.2.3 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整 | 第46页 |
6.2.4 和STS教育的对比显得缺乏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内容 | 第46页 |
6.3 针对STEM教育不足的建议对策 | 第46-47页 |
6.3.1 开发部分教学资源 | 第46-47页 |
6.3.2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机构 | 第47页 |
6.3.3 建立一套完备而简洁的评价体系 | 第47页 |
6.3.4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人文的思想教育 | 第47页 |
6.4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5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