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33页 |
2.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1.1 计划行为理论 | 第19页 |
2.1.2 经验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2.1.3 认知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2.2 创业学习 | 第21-25页 |
2.2.1 创业学习的定义 | 第21-23页 |
2.2.2 创业学习方式及分类 | 第23-25页 |
2.3 创业自我效能 | 第25-28页 |
2.3.1 创业自我效能的概念 | 第25-26页 |
2.3.2 创业自我效能的维度及测量 | 第26-27页 |
2.3.3 创业自我效能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2.4 创业倾向 | 第28-31页 |
2.4.1 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2.4.2 创业倾向相关模型综述 | 第29-31页 |
2.5 成就动机 | 第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33-40页 |
3.1 研究模型构建 | 第33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3-39页 |
3.2.1 创业学习与创业倾向的关系 | 第33-35页 |
3.2.2 创业学习与创业自我效能的关系 | 第35-37页 |
3.2.3 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倾向 | 第37页 |
3.2.4 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 第37-38页 |
3.2.5 成就动机的调节作用 | 第38-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40-51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40页 |
4.2 变量设计与测量 | 第40-45页 |
4.2.1 创业学习 | 第40-43页 |
4.2.2 创业自我效能 | 第43-44页 |
4.2.3 成就动机 | 第44页 |
4.2.4 创业倾向 | 第44-45页 |
4.3 问卷预调研 | 第45-49页 |
4.3.1 信度分析 | 第45-47页 |
4.3.2 效度分析 | 第47-49页 |
4.4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发放 | 第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1-71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1-55页 |
5.1.1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 第51-53页 |
5.1.2 变量均值及标准差分析 | 第53-55页 |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5-62页 |
5.2.1 信度分析 | 第55-57页 |
5.2.2 效度分析 | 第57-62页 |
5.3 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5.4 假设检验与分析 | 第63-70页 |
5.4.1 创业学习与创业自我效能关系的假设检验与分析 | 第63-64页 |
5.4.2 创业学习与创业倾向的假设检验与分析 | 第64-65页 |
5.4.3 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倾向的假设检验与分析 | 第65-66页 |
5.4.4 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的检验与分析 | 第66-68页 |
5.4.5 成就动机调节效应的检验与分析 | 第68-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第71-77页 |
6.1 结果与分析 | 第71-74页 |
6.1.1 创业学习与创业自我效能的关系 | 第72页 |
6.1.2 创业学习与创业倾向的关系 | 第72-73页 |
6.1.3 创业自我效能在创业学习和创业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73-74页 |
6.1.4 成就动机的调节作用 | 第74页 |
6.2 研究贡献 | 第74-75页 |
6.2.1 理论贡献 | 第74-75页 |
6.2.2 创业教学启示 | 第75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75-77页 |
6.3.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75-76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