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调查与规划论文

基于支付意愿的需求响应接驳公交调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3 小结第18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4.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基于支付意愿的需求响应型公交运营机理分析第21-32页
    2.1 基于支付意愿的需求响应型接驳公交的内涵解析第21-22页
        2.1.1 需求响应型公交的定义和应用背景第21页
        2.1.2 接驳公交及支付意愿的含义第21-22页
        2.1.3 基于支付意愿的需求响应型接驳公交内涵第22页
    2.2 基于支付意愿的需求响应型接驳公交的服务系统分析第22-27页
        2.2.1 服务系统的构成第22-23页
        2.2.2 服务系统的运行秩序第23-24页
        2.2.3 服务系统的响应模式第24-25页
        2.2.4 服务系统的车辆服务模式第25-26页
        2.2.5 服务系统的票价模式第26-27页
    2.3 基于支付意愿的需求响应型接驳公交服务系统的主要因素第27-29页
        2.3.1 干线公交和接驳公交车型第27-28页
        2.3.2 乘客时间窗第28-29页
        2.3.3 服务范围第29页
    2.4 基于支付意愿的需求响应式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对比分析第29-31页
        2.4.1 差异性分析第29-30页
        2.4.2 服务优势分析第30-31页
    2.5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基于支付意愿的需求响应接驳公交核心问题分析第32-44页
    3.1 停靠站点第32-40页
        3.1.1 K-means算法介绍第32-37页
        3.1.2 干线公交停靠站点的确认第37-40页
    3.2 发车时刻第40-42页
    3.3 需求拒绝机制第42-43页
        3.3.1 服务范围外的需求拒绝第42-43页
        3.3.2 支付意愿过低的需求拒绝第43页
    3.4 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基于支付意愿的需求响应公交调度模型及算法设计第44-54页
    4.1 建模分析第44-47页
        4.1.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第44-45页
        4.1.2 建模思路第45页
        4.1.3 模型参数第45-47页
    4.2 基于支付意愿的需求响应公交调度模型的建立第47-49页
    4.3 基于支付意愿的需求响应公交模型求解算法第49-54页
        4.3.1 编码方式第50-51页
        4.3.2 初始种群第51页
        4.3.3 适应度函数第51页
        4.3.4 遗传和进化第51-53页
        4.3.5 算法终止规则第53页
        4.3.6 解码方式第53-54页
第五章 实例分析——以广州番禺区石楼镇为例第54-93页
    5.1 广州番禺区石楼镇简介以及对外交通情况第54-55页
        5.1.1 简介第54页
        5.1.2 石楼镇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第54页
        5.1.3 石楼镇对外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4-55页
    5.2 基于支付意愿的需求响应式公交出行意愿调查第55-60页
        5.2.1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第55-57页
        5.2.2 调查数据二维交叉分析第57-60页
        5.2.3 小结第60页
    5.3 实验数据第60-64页
        5.3.1 实验数据第60-63页
        5.3.2 参数设置第63-64页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4-93页
        5.4.1 不排除孤立点的情况第64-75页
        5.4.2 小于85%吸引力中位数的点定作孤立点第75-80页
        5.4.3 小于90%吸引力中位数的点定作孤立点第80-88页
        5.4.4 实验结果对比第88-9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6页
    6.1 研究总结第93-94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94页
    6.3 研究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1页
附录第101-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2-103页
附件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交叉口溢流实时判断及快速疏导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现役桥梁变形监测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