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图表清单 | 第8-9页 |
缩略语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反向迁移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39页 |
2.1 语言迁移的定义 | 第17-19页 |
2.2 语言迁移研究的发展阶段 | 第19-21页 |
2.3 不同视角下语言迁移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1-24页 |
2.3.1 语言相对论视角 | 第21-22页 |
2.3.2 语言磨蚀视角 | 第22-23页 |
2.3.3 双语记忆、双语词库、双语加工视角 | 第23-24页 |
2.4 语言迁移的类型 | 第24-26页 |
2.5 国外反向迁移研究 | 第26-37页 |
2.5.1 反向语音迁移的研究成果 | 第26-27页 |
2.5.2 反向词汇及语义迁移的研究成果 | 第27-28页 |
2.5.3 反向形态和句法迁移的研究成果 | 第28-29页 |
2.5.4 语篇和语用领域的反向迁移的研究成果 | 第29-30页 |
2.5.5 反向概念结构迁移的研究成果 | 第30-34页 |
2.5.6 外语学习环境下的反向概念迁移研究成果 | 第34-37页 |
2.6 国内对反向迁移的研究 | 第37-39页 |
2.7 小结 | 第39页 |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9-57页 |
3.1 Vivian Cook 提出的多元语言能力模型 | 第40-46页 |
3.1.1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 | 第40-43页 |
3.1.2 一语和二语在双语者大脑中的存储状态 | 第43-45页 |
3.1.3 双语者的多元语言能力 | 第45-46页 |
3.2 Kecskes 和 Papp 提出的共同底层概念基础理论 | 第46-56页 |
3.2.1 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加工机制 | 第47-48页 |
3.2.2 共同底层概念基础 | 第48-51页 |
3.2.3 外语学习者概念迁移模型 | 第51-56页 |
3.3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 第57-82页 |
4.1 语言迁移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58-64页 |
4.1.1 反向迁移研究的两个层面 | 第58-59页 |
4.1.2 研究反向迁移的心理语言学方法 | 第59-60页 |
4.1.3 证明反向迁移存在的数据搜集方法 | 第60-62页 |
4.1.4 影响可迁移性的因素和中间变量 | 第62-64页 |
4.2 语言表现和书面表现的测量方法 | 第64-66页 |
4.2.1 语言表现和书面表现的定义 | 第64页 |
4.2.2 语言表现的量化方法 | 第64-66页 |
4.3 Kecskes 和 Papp 的测量方法 | 第66-70页 |
4.4 本研究中研究方法的确立 | 第70-80页 |
4.4.1 Kecskes 和 Papp 的测量法在应用于本研究时存在的问题 | 第71-72页 |
4.4.2 本研究中对 Kecskes 和 Papp 的测量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 第72-80页 |
4.5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预实验研究 | 第82-111页 |
5.1 预实验研究的目的 | 第82-83页 |
5.2 预实验研究过程 | 第83-84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83页 |
5.2.2 数据搜集方法及实验假设 | 第83-84页 |
5.3 数据分析 | 第84-108页 |
5.3.1 概要写作的长度 | 第84-87页 |
5.3.2 受试者概要写作的内容同原文的相似度 | 第87-108页 |
5.4 讨论 | 第108-110页 |
5.5 结论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正式实验研究 | 第111-131页 |
6.1 正式实验研究的目的 | 第111页 |
6.2 研究假设 | 第111-112页 |
6.3 研究内容 | 第112-122页 |
6.3.1 研究对象 | 第112-113页 |
6.3.2 研究方法 | 第113-115页 |
6.3.3 数据搜集方法及测量指标 | 第115-122页 |
6.4 统计结果 | 第122-124页 |
6.4.1 结构完整性的统计结果 | 第122页 |
6.4.2 词汇质量的统计结果 | 第122页 |
6.4.3 认知功能发挥的统计结果 | 第122页 |
6.4.4 形合与意合的统计结果 | 第122页 |
6.4.5 静态与动态表达的统计结果 | 第122-124页 |
6.5 数据分析和讨论 | 第124-130页 |
6.5.1 结构完整性统计结果分析 | 第126-127页 |
6.5.2 词汇质量统计结果分析 | 第127-128页 |
6.5.3 认知功能发挥统计结果分析 | 第128-129页 |
6.5.4 形合与意合统计结果分析 | 第129-130页 |
6.5.5 静态表达和动态表达统计结果分析 | 第130页 |
6.6 结论 | 第130-13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第131-138页 |
7.1 主要发现 | 第131-133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 | 第133-135页 |
7.3 本研究的启示 | 第135-138页 |
7.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6页 |
附录 | 第146-151页 |
后记 | 第151-15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