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超超临界机组动态特性与建模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超超临界机组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基于稀疏核偏最小二乘法的软测量 | 第24-35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稀疏核偏最小二乘法 | 第24-31页 |
2.2.1 偏最小二乘法 | 第24-25页 |
2.2.2 偏最小二乘法的建模步骤 | 第25-27页 |
2.2.3 核方法 | 第27-28页 |
2.3.4 核偏最小二乘法 | 第28-29页 |
2.3.5 高维特征空间的稀疏化 | 第29-31页 |
2.3 水和水蒸气热力性质的软测量 | 第31-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超超临界机组的非线性模型 | 第35-55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制粉系统的动态模型 | 第36-39页 |
3.2.1 对象描述 | 第36-37页 |
3.2.2 机理分析 | 第37-39页 |
3.3 直流锅炉的动态模型 | 第39-49页 |
3.3.1 对象描述 | 第39-42页 |
3.3.2 受热面比焓的分布计算 | 第42-43页 |
3.3.3 受热面动量方程 | 第43-45页 |
3.3.4 蒸发受热面的动态模型 | 第45-46页 |
3.3.5 仿真实验 | 第46-49页 |
3.4 过热器系统动态模型 | 第49-52页 |
3.4.1 对象结构 | 第49-50页 |
3.4.2 过热器的机理建模 | 第50-52页 |
3.5 汽轮机动态特性 | 第52-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超超临界机组模型的实验研究 | 第55-71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直流炉机组简化模型 | 第55-56页 |
4.3 参数确定 | 第56-63页 |
4.3.1 模型的静态参数 | 第56-58页 |
4.3.2 模型的动态参数 | 第58-63页 |
4.4 模型的仿真实验 | 第63-66页 |
4.5 动态模型线性化 | 第66-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基于线性自抗扰控制的机组协调控制 | 第71-91页 |
5.1 线性自抗扰概况 | 第71-78页 |
5.1.1 微分跟踪器 | 第72-74页 |
5.1.2 扩张状态观测器 | 第74-78页 |
5.1.3 误差反馈控制律 | 第78页 |
5.2 一阶惯性时滞环节的线性自抗扰控制设计 | 第78-84页 |
5.2.1 基于降阶的线性自抗扰控制器 | 第80-82页 |
5.2.2 改进的D-分割法 | 第82-83页 |
5.2.3 控制参数的稳定域 | 第83-84页 |
5.3 超超临界机组的线性自抗扰解耦控制 | 第84-87页 |
5.3.1 超超临界的控制特点 | 第84-85页 |
5.3.2 单元机组模型的解耦分析 | 第85-87页 |
5.4 仿真验证 | 第87-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发表的论文及个人简历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