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高僧传》与复音词 | 第12-27页 |
一、 关于《高僧传》 | 第13-20页 |
(一) 《高僧传》的作者及版本 | 第13-14页 |
(二) 《高僧传》的成书 | 第14页 |
(三) 《高僧传》的内容和体例 | 第14-15页 |
(四) 《高僧传》的语料价值 | 第15-16页 |
(五) 《高僧传》的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二、 关于复音词 | 第20-27页 |
(一) 复音词的界定 | 第20-21页 |
(二) 专书复音词的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三) 南北朝时期复音词的发展动因 | 第23-24页 |
(四) 研究《高僧传》复音词的方法 | 第24-27页 |
第二章 《高僧传》中一般复音词研究 | 第27-111页 |
一、 《高僧传》中一般复音词的历时研究 | 第28-39页 |
(一) 源于先秦的复音词 | 第29-32页 |
(二) 源于两汉的复音词 | 第32-35页 |
(三) 源于三国两晋的复音词 | 第35-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二、 《高僧传》中一般复音词的共时研究 | 第39-111页 |
(一) 语音造词 | 第40-52页 |
1. 联绵词 | 第41-46页 |
2. 重叠词 | 第46-52页 |
(二) 语法造词 | 第52-106页 |
1. 联合式复音词 | 第52-65页 |
2. 偏正式复音词 | 第65-82页 |
3. 支配式复音词 | 第82-88页 |
4. 补充式复音词 | 第88-93页 |
5. 表述式复音词 | 第93-96页 |
6. 附加式复音词 | 第96-101页 |
7. 综合式复音词 | 第101-106页 |
小结 | 第106-111页 |
第三章 《高僧传》中佛教复音词研究 | 第111-149页 |
一、 《高僧传》佛教复音词概貌 | 第111-127页 |
(一) 从语义上看佛教词语 | 第111-120页 |
1. 关于佛教理诣 | 第111-113页 |
2. 关于佛教活动 | 第113-114页 |
3. 关于佛教器具 | 第114-116页 |
4. 关于佛教生活 | 第116-117页 |
5. 关于佛教人物 | 第117-118页 |
6. 关于佛教典籍 | 第118-120页 |
(二) 从来源上看佛教词语 | 第120-127页 |
1. 音译词 | 第120-122页 |
2. 意译词 | 第122-124页 |
3. 音译意译相结合 | 第124页 |
4. 梵汉合璧 | 第124-127页 |
二、 《高僧传》中佛教复音词与汉语词义关系 | 第127-143页 |
(一) 佛词汉化 | 第128-137页 |
1. 词义保留 | 第128-130页 |
2. 词义扩大 | 第130-133页 |
3. 词义缩小 | 第133-135页 |
4. 词义转移 | 第135-137页 |
(二) 汉词佛化 | 第137-143页 |
1. 词义保留 | 第138-139页 |
2. 词义扩大 | 第139-140页 |
3. 词义缩小 | 第140-141页 |
4. 词义转移 | 第141-143页 |
三、 从《高僧传》中的佛教复音词看佛教词汇的发展特点 | 第143-149页 |
(一) 佛教词语的发展呈现复音化趋势 | 第143-144页 |
(二) 佛教词语的词义演变与汉语的词义演变相一致 | 第144-145页 |
(三) 佛教词语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 | 第145-149页 |
第四章 《高僧传》中复音词的新词新义 | 第149-202页 |
一、 新词 | 第151-173页 |
(一) 首例出自《高僧传》的复音词 | 第151-159页 |
1. 单义词 | 第151-156页 |
2. 多义词 | 第156-159页 |
(二) 首例出自与《高僧传》同期书籍的复音词 | 第159-164页 |
1. 单义词 | 第159-161页 |
2. 多义词 | 第161-164页 |
(三) 首例晚于《高僧传》的复音词 | 第164-169页 |
1. 单义词 | 第164-166页 |
2. 多义词 | 第166-169页 |
(四) 补充《汉语大词典》中失收的复音词 | 第169-173页 |
二、 新义 | 第173-181页 |
(一) 新义的首例出自《高僧传》的复音词 | 第173-175页 |
(二) 新义的首例出自与《高僧传》同期书籍的复音词 | 第175-178页 |
(三) 新义的首例所处时期晚于《高僧传》的复音词 | 第178-180页 |
(四) 补充《汉语大词典》中失收的复音词词义 | 第180-181页 |
三、 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 | 第181-202页 |
(一) 关于创造新词 | 第182-194页 |
1. 仿照原有语素类推造词 | 第182-185页 |
2. 通过近义语素结合造词 | 第185-187页 |
3. 通过同义语素替换造词 | 第187-190页 |
4. 通过同素逆序创造新词 | 第190-194页 |
(二) 关于创造新义 | 第194-202页 |
1. 利用联想的引申方式创造新义 | 第194-196页 |
2. 利用词类活用的引申方式创造新义 | 第196-198页 |
3. 利用修辞的引申方式创造新义 | 第198-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09页 |
后记 | 第209-213页 |
在校期间学术情况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