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北朝文学之形成与南北文学互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2页
绪论第12-22页
第一章 南北分立与北朝文学的形成第22-54页
    第一节 永嘉南渡后南北文学之分化第22-32页
        一、 永嘉乱后北方士族的文化保存第22-25页
        二、 永嘉南渡后南方文化的发展第25-28页
        三、 永嘉南渡后南北文学的分化第28-32页
    第二节 北朝文学对汉魏传统的继承第32-41页
        一、 从继承到师古——北朝文学早期的困顿第32-35页
        二、 北朝文学对汉魏风骨的继承第35-38页
        三、 北朝重“气质”与汉魏文学传统第38-41页
    第三节 南朝文学对北方文化的想象第41-54页
        一、 南朝重文轻武之风及风骨的削弱第41-45页
        二、 南朝对刚健文风的追念第45-48页
        三、 南朝对汉魏风骨的恢复第48-54页
第二章 北魏汉化与南北正统之争第54-83页
    第一节 北魏入洛前汉化进程与文学表现第54-63页
        一、 “文德与武功俱运”的提出与被动汉化第54-58页
        二、 《征士颂》与太武帝时期的主动汉化第58-60页
        三、 后崔浩时期的自觉汉化第60-63页
    第二节 孝文帝正统意识及其文化改制第63-74页
        一、 “以正一统”与太武建制第63-66页
        二、 孝文帝礼制建设与正统追求第66-72页
        三、 从祭祀杂神到“崇圣祀德”第72-74页
    第三节 南北争胜与孝文帝的文学推进第74-83页
        一、 南北对话中的正统之争第75-77页
        二、 借书南齐与南北文化争胜第77-80页
        三、 正统意识与孝文帝对文学的推进第80-83页
第三章 聘使往来与南北文学互动第83-122页
    第一节 “妙简行人”与“一门多使”第83-93页
        一、 “妙简行人”之标准第83-88页
        二、 “一门多使”考述第88-91页
        三、 聘使选拔与门第观念第91-93页
    第二节 聘使职事考论第93-100页
        一、 对双方贸易的促进第93-95页
        二、 对国情军情的刺探第95-97页
        三、 对国家正统的维护第97-100页
    第三节 李彪使南与南北文化争胜第100-111页
        一、 李彪仕宦与“二李交恶”第100-103页
        二、 李彪使南及其与南朝文人的交往第103-108页
        三、 李彪使南中的南北文化对抗第108-111页
    第四节 交聘与南北朝文学交流第111-122页
        一、 作为文学传播中介的聘使第111-113页
        二、 聘使的文学传播活动第113-120页
        三、 聘使文学交流的影响第120-122页
第四章 胡乐南传与南朝边塞诗的形成第122-149页
    第一节 羌胡伎与西北乐舞之南传第122-131页
        一、 羌胡乐与鼓角横吹曲之区别第123-125页
        二、 羌胡乐的审美特征及其在南朝的流行第125-128页
        三、 羌胡乐与西北乐舞的南传途径第128-131页
    第二节 《敕勒歌》的形成及其经典化第131-140页
        一、 从敕勒族之歌到《敕勒歌》的形成第132-134页
        二、 六镇对《敕勒歌》的传诵第134-138页
        三、 唐宋之后对《敕勒歌》的认同第138-140页
    第三节 南朝边塞诗对“陇首”意象的塑构第140-149页
        一、 “陇首”意象的文学生成第141-144页
        二、 南朝诗歌对“陇首”意象的重构第144-146页
        三、 “陇首”与西北边塞的想象性构建第146-149页
第五章 北僧南下及其对南朝文学的影响第149-184页
    第一节 北僧南下表现形态及文化意义第149-162页
        一、 北僧南下表现形态及其原因第149-157页
        二、 “太武灭佛”与北僧南下第157-160页
        三、 北僧南下之文化意义第160-162页
    第二节 南下僧人与晋宋间山水意识之演进第162-172页
        一、 会稽僧团与“以玄对山水”第162-165页
        二、 庐山僧团与“山水以形媚道”第165-169页
        三、 佛理与谢灵运的“山水为理窟”第169-172页
    第三节 佛教论难及其文学意义第172-184页
        一、 南北朝佛教论难的方式与技巧第173-176页
        二、 南北僧人的经义论难第176-180页
        三、 佛教论难与南朝论难文之新趋向第180-184页
第六章 北文南传及入北南人的改造第184-224页
    第一节 由温子升论梁朝对北魏文化态度的转变第184-193页
        一、 温子升政治人格辨析第184-188页
        二、 温子升对南北文风的融合第188-190页
        三、 温文南传与梁武帝对北文的态度转变第190-193页
    第二节 李昶与徐陵之交往及南朝对其承认第193-202页
        一、 李昶作《明堂赋》时间考辨第193-195页
        二、 李昶与北周初期文学变革第195-199页
        三、 李昶与徐陵的文学交往第199-202页
    第三节 由《颜氏家训》论北朝社会对颜之推的影响第202-213页
        一、 “家道罄穷”与颜之推的思想变动第202-205页
        二、 北朝政风与颜之推的心态调适第205-207页
        三、 北朝风物及其对颜之推创作的重塑第207-213页
    第四节 入隋陈人仕宦心态与文学表达第213-224页
        一、 入隋陈人的政治困境第213-217页
        二、 入隋陈人的文化活动第217-219页
        三、 入隋陈人的创作新变第219-224页
余论 南北融通与初唐文统的构建第224-233页
    一、 初唐史官对文统的建构第224-227页
    二、 南北两取其长的理论形成第227-231页
    三、 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及调适第231-233页
附论 建安士人迁徙与文风新变第233-244页
参考文献第244-252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52-253页
后记第253-254页

论文共2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僧传》复音词研究
下一篇:明代历史演义小说在韩国的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