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多参数优化理论及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安全带 | 第11-12页 |
1.1.2 安全气囊 | 第12页 |
1.1.3 安全座椅 | 第12-13页 |
1.2 汽车碰撞法规及乘员碰撞损伤评价 | 第13-17页 |
1.2.1 汽车碰撞法规 | 第13-15页 |
1.2.2 乘员伤害评价准则 | 第15-17页 |
1.3 乘员约束系统的仿真优化 | 第17-22页 |
1.3.1 仿真优化的特点 | 第17页 |
1.3.2 优化设计的方法 | 第17-21页 |
1.3.3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优化研究 | 第21-22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全局敏感性分析 | 第24-35页 |
2.1 敏感性分析方法综述 | 第24-25页 |
2.2 局部敏感性分析 | 第25页 |
2.3 全局敏感性分析 | 第25-29页 |
2.3.1 筛选方法 | 第25页 |
2.3.2 傅里叶法 | 第25-27页 |
2.3.3 响应面法 | 第27页 |
2.3.4 基于方差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2.4 敏感性指标求解 | 第29-34页 |
2.4.1 蒙特卡罗方法 | 第30页 |
2.4.2 基于蒙特卡罗的敏感性指标计算 | 第30-31页 |
2.4.3 分组求解敏感性指标 | 第31-32页 |
2.4.4 全局敏感性分析实例应用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混合元模型全局优化理论 | 第35-47页 |
3.1 试验设计方法 | 第35-37页 |
3.1.1 全因子实验法 | 第35页 |
3.1.2 正交数组法 | 第35-36页 |
3.1.3 中心复合法 | 第36页 |
3.1.4 拉丁超立方以及优化的拉丁方 | 第36-37页 |
3.2 元模型技术 | 第37-39页 |
3.2.1 Kriging 元模型 | 第37-38页 |
3.2.2 二阶多项式响应面元模型 | 第38页 |
3.2.3 径向基函数元模型 | 第38-39页 |
3.3 设计空间处理方式 | 第39-41页 |
3.4 混合元模型全局优化算法 | 第41-45页 |
3.4.1 混合自适应元模型构建 | 第41-43页 |
3.4.2 基于关键区域的局部搜索策略 | 第43-45页 |
3.5 多参数优化解决方案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建模 | 第47-56页 |
4.1 正碰汽车乘员约束系统仿真建模 | 第47-53页 |
4.1.1 车体建模 | 第47-49页 |
4.1.2 假人模型的定位 | 第49-50页 |
4.1.3 安全带建模 | 第50-51页 |
4.1.4 安全气囊建模 | 第51-53页 |
4.2 模型的输入和输出 | 第53页 |
4.3 模型的验证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多参数优化设计 | 第56-72页 |
5.1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参数分类 | 第56-57页 |
5.2 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7-63页 |
5.2.1 加速度波形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 第57-59页 |
5.2.2 安全带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 第59-60页 |
5.2.3 安全气囊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 第60-61页 |
5.2.4 驾驶室内饰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 第61-62页 |
5.2.5 整个系统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 第62-63页 |
5.3 乘员约束系统多参数优化设计 | 第63-70页 |
5.3.1 HAM 优化 | 第63-66页 |
5.3.2 局部搜索 | 第66-70页 |
5.4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