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5-2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研究对象选择 | 第16-18页 |
三、对于本研究的几点思考 | 第18-19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新中国民办教师群体的产生及演变 | 第21-33页 |
一、穷国办大教育,民办教师应运而生(1953年—1956年) | 第21-22页 |
二、民办教师队伍在跌宕中发展(1957年—1966年) | 第22-25页 |
(一) 飞速增长时期(1957年—1960年) | 第23-24页 |
(二) 收缩锐减时期(1961年—1962年) | 第24页 |
(三) 再次发展时期(1963年—1966年) | 第24-25页 |
三、民办教师数量急速膨胀,达到鼎峰(1967年—1977年) | 第25-28页 |
四、民办教师队伍的整顿(1978年—1993年) | 第28-30页 |
五、民办教师问题解决(1994年——2000年) | 第30-33页 |
第四章 民办教师中的有生力量——民办女教师 | 第33-67页 |
一、初为人师 | 第33-38页 |
(一) 初为人师的欣喜与骄傲 | 第33-37页 |
1. 葛老师:当时我可高兴了! | 第34页 |
2. 仝老师:这有时候也是机遇! | 第34-35页 |
3. 董老师:当老师还是个不错的选择,算是个正门! | 第35页 |
4. 魏老师:高兴,总比在生产队干活强! | 第35页 |
5. 田老师:我高兴得很! | 第35-37页 |
(二) 懵懂的开始 | 第37-38页 |
1. 董老师:初中毕业去上师范,是短期速成班,上了不到三年 | 第37页 |
2. 田老师:第一节课太紧张了! | 第37页 |
3. 葛老师:教学还有参考啊? | 第37-38页 |
(三) 讨论与评析 | 第38页 |
二、努力地成长 | 第38-41页 |
(一) 外部的压力 | 第38-40页 |
1. 葛老师:没有中师文凭,教师就不合格! | 第39页 |
2. 仝老师:每门都要考,过关了才发毕业证! | 第39-40页 |
3. 田老师:那个时候不说时间,只要有文凭就可以转! | 第40页 |
(二) 自身的需要 | 第40-41页 |
1. 董老师:除了培训外,自己也学! | 第41页 |
2. 李老师:我一直在底下有空就学! | 第41页 |
三、多重角色下:信仰、生活与坚守 | 第41-57页 |
(一) 教师信仰 | 第41-43页 |
1. 董老师:即使孩子条件再差,可是咱也不能歧视! | 第42页 |
2. 仝老师:种不好庄稼是一季儿,教不好学生是一辈儿! | 第42-43页 |
(二) 家庭生活 | 第43-48页 |
1. 婚姻选择——择偶标准 | 第44-45页 |
2. 婚后生活——家庭职责 | 第45-48页 |
(三) 岗位坚守 | 第48-57页 |
1. 自觉地走下去:工作为重 | 第48-49页 |
2. 民办女教师的尴尬 | 第49-57页 |
四、出路在哪里? | 第57-67页 |
(一) 艰辛的转正路 | 第58-62页 |
1. 审查考核——硬要求 | 第58-60页 |
2. 艰难应对——软实力 | 第60-62页 |
(二) 被辞退 | 第62-65页 |
1. “不够格”、“超生”、“年龄大” | 第63-64页 |
2. 尴尬的境遇 | 第64-65页 |
(三) 无悔的选择 | 第65-67页 |
1. 甜蜜的回报 | 第65-66页 |
2. 内心的留恋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民办女教师——农村教育的“半边天” | 第67-79页 |
一、农村教育的“半边天” | 第67-74页 |
(一) 民办女教师——应该被大写的她们 | 第67-72页 |
1. 肩挑重担,努力平衡 | 第67-70页 |
2. 教书育人,身负使命 | 第70-72页 |
3. 默默奉献,牺牲小“我” | 第72页 |
(二) 教育的功臣——应被永远铭记的人们 | 第72-74页 |
二、时代的弱势群体 | 第74-76页 |
三、一些思考——关于如何解决职业女性生存尴尬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