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认同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问题提出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设计第11-12页
        1.3.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页
    1.4 论文结构第12页
    1.5 研究结论第12-13页
    1.6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7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14-15页
        1.7.1 研究创新第14页
        1.7.2 研究不足第14-15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5-28页
    2.1 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第15-19页
        2.1.1 文化精神第15-16页
        2.1.2 文化基本精神第16-17页
        2.1.3 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第17页
        2.1.4 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相关研究第17-18页
        2.1.5 小结第18-19页
    2.2 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具体内容第19-24页
        2.2.1 对“德”思想的重视第20-21页
        2.2.2 对“智”思想的重视第21-22页
        2.2.3 对“生”思想的重视第22-23页
        2.2.4 对“和”思想的重视第23-24页
    2.3 青少年文化认同第24-26页
        2.3.1 青少年年龄界定第24-25页
        2.3.2 青少年心理特点第25页
        2.3.3 青少年认同研究第25-26页
    2.4 小结第26-28页
第3章 初高中教材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第28-40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研究目标第28页
    3.3 研究方法第28-29页
    3.4 新课标教学大纲分析第29-31页
        3.4.1 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分析第29-30页
        3.4.2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分析第30-31页
    3.5 初高中课本内容分析第31-39页
        3.5.1 初高中语文课本内容分析第32-37页
        3.5.2 初高中思想品德课本内容分析第37-39页
    3.6 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认同问卷编制第40-54页
    4.1 问题提出第40页
    4.2 问卷编制第40-44页
        4.2.1 问卷编制原则第40页
        4.2.2 问卷形式及记分方式第40页
        4.2.3 问卷项目编写第40-41页
        4.2.4 题项确定第41-44页
    4.3 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认同的问卷初测与结果分析第44-53页
        4.3.1 研究目的第44页
        4.3.2 研究方法第44-45页
        4.3.3 结果与分析第45-53页
    4.4 讨论第53页
    4.5 结论第53-54页
第5章 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认同调查第54-68页
    5.1 验证性因素分析第54-57页
    5.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57页
        5.2.1 被试第57页
        5.2.2 研究工具第57页
        5.2.3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第57页
    5.3 调查结果第57-64页
        5.3.1 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认同状况的基本特点第57-59页
        5.3.2 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认同状况的人口学变量特征第59-64页
    5.4 讨论第64-68页
        5.4.1 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认同的总体状况第64-65页
        5.4.2 性别对青少年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认同的影响第65-66页
        5.4.3 学校所在地对青少年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认同的影响第66页
        5.4.4 教材版本对青少年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认同的影响第66-67页
        5.4.5 年级对青少年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认同的影响第67-68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68-71页
    6.1 结论第68页
    6.2 建议第68-71页
附录第71-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4-5岁儿童社会问题解决创造力对同伴地位的影响:气质和自信心的作用
下一篇:大学应届毕业生优柔寡断、时间洞察力与工作搜索行为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