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9-11页 |
1.1.1 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提出新要求 | 第9页 |
1.1.2 系列微课程更适用于教育信息化 | 第9-10页 |
1.1.3 三重表征的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 第10页 |
1.1.4 三重表征与微课程相结合更贴合学生发展需要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微课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微课程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离子反应”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三重表征应用于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4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微课程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1.2 系列微课程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1.3 三重表征内涵分析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2.2 细化理论 | 第21-22页 |
2.2.3 认知负荷理论 | 第22-23页 |
3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系列微课程设计的前期分析 | 第23-30页 |
3.1 前期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23-27页 |
3.1.1 问卷调查结果 | 第23-25页 |
3.1.2 教师访谈结果 | 第25-26页 |
3.1.3 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3.2 “离子反应”内容分析 | 第27-28页 |
3.2.1 课程标准分析 | 第27页 |
3.2.2 教科书的编排及内容分析 | 第27-28页 |
3.3 “离子反应”知识点细化 | 第28-30页 |
4 基于三重表征的“离子反应”系列微课程实践研究 | 第30-57页 |
4.1 “离子反应”三重表征内涵分析 | 第30-32页 |
4.2 “离子反应”系列微课程列表 | 第32页 |
4.3 微课程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4.4 系列微课程的开发 | 第33-47页 |
4.4.1 微教案设计 | 第34-41页 |
4.4.2 学习任务单设计 | 第41-43页 |
4.4.3 微课件设计 | 第43-44页 |
4.4.4 微脚本设计 | 第44-47页 |
4.5 微视频制作 | 第47-48页 |
4.5.1 录制方式及软件的选择 | 第47页 |
4.5.2 录制流程及注意事项 | 第47-48页 |
4.6 “离子反应”系列微课程反思与修改 | 第48-52页 |
4.6.1 实习指导教师对微视频的点评 | 第48-49页 |
4.6.2 基于三重表征行为分析法对微视频的分析 | 第49-52页 |
4.7 微课程实践 | 第52-57页 |
4.7.1 实践对象选择 | 第52-53页 |
4.7.2 学习微课程与试卷编制 | 第53-54页 |
4.7.3 结果反馈与分析 | 第54-57页 |
5 结论与反思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反思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1 问卷调查 | 第61-63页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第63-64页 |
附录3 “离子反应”系列微课程微脚本设计 | 第64-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