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汽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导论 | 第10-13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第一节 FDI技术溢出的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 一、国际贸易理论 | 第13页 |
| 二、产业组织理论 | 第13-14页 |
| 三、内生增长理论 | 第14页 |
|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 一、国内文献回顾 | 第15-16页 |
| 二、国外文献回顾 | 第16-18页 |
| 三、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我国汽车产业与FDI技术溢出 | 第19-29页 |
| 第一节 我国汽车产业与FDI | 第19-23页 |
| 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 第19-20页 |
| 二、我国汽车产业引进外资的历程 | 第20-21页 |
| 三、我国汽车产业吸收FDI状况 | 第21-23页 |
| 第二节 FDI对汽车产业技术溢出状况 | 第23-29页 |
| 一、国产化率提高 | 第23-24页 |
| 二、研发和技术水平提升 | 第24-25页 |
| 三、人力资本结构优化 | 第25-26页 |
| 四、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29-49页 |
| 第一节 FDI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第29-37页 |
| 一、技术溢出的构成要素 | 第29-30页 |
| 二、技术溢出的途径 | 第30-34页 |
| 三、技术溢出的发生机制 | 第34-35页 |
| 四、实现技术溢出的关键 | 第35-37页 |
| 第二节 FDI技术溢出效应理论分析模型 | 第37-49页 |
| 一、理论假设 | 第37-39页 |
| 二、收益函数的确定 | 第39-40页 |
| 三、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40-43页 |
| 四、比较静态分析 | 第43-47页 |
| 五、结论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49-57页 |
| 第一节 基本思想与方法 | 第49页 |
|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TFP | 第49-53页 |
| 一、生产函数模型 | 第49-50页 |
| 二、汽车行业产出量 | 第50页 |
| 三、资本量和劳动投入量 | 第50-51页 |
| 四、全要素生产率TFP计算 | 第51-53页 |
| 第三节 模型与检验 | 第53-57页 |
| 一、变量的选择 | 第53-54页 |
| 二、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 三、参数估计 | 第54页 |
| 四、模型检验 | 第54-56页 |
| 六、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案例研究 | 第57-64页 |
| 第一节 概述 | 第57-58页 |
| 第二节 中德双方的技术合作 | 第58-59页 |
| 第三节 产业间溢出 | 第59-61页 |
| 第四节 经验 | 第61-64页 |
| 一、政府引导和扶持 | 第61页 |
| 二、与外资良性互动 | 第61页 |
| 三、建立员工培训体系 | 第61-62页 |
| 四、建设学习型组织 | 第62页 |
| 五、坚持走国产化道路 | 第62页 |
| 六、提升自主技术能力 | 第62-63页 |
| 七、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4-68页 |
| 一、"以市场换技术",继续坚持引进外资 | 第64页 |
| 二、创造条件促进竞争 | 第64-65页 |
| 三、提高企业吸收能力 | 第65-66页 |
| 四、规划产业群落带 | 第66-67页 |
| 五、创造人才流动条件 | 第67页 |
| 六、动态把握外来技术的适用性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后记(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