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阅读教材《汉语城市文化阅读》的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次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编写本教材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背景 | 第8-9页 |
1.1.2 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汉语阅读教材的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1.2.1 汉语教材的现状 | 第9-10页 |
1.2.2 对外汉语教材阅读教材编写的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设计的创新之处 | 第11页 |
1.4 设计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1-12页 |
1.4.1 文献法 | 第11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1-12页 |
2. 教材编纂的准备及分析阶段 | 第12-17页 |
2.1 本教材编纂的基础理论和编写原则 | 第12-13页 |
2.1.1 相关学习理论的介绍 | 第12-13页 |
2.1.2 本教材编写的原则 | 第13页 |
2.2 教材需求分析与相关调查 | 第13-15页 |
2.3 引起学习者兴趣的若干策略 | 第15页 |
2.4 教材课文学习的目标 | 第15-17页 |
3. 教材编纂设计阶段 | 第17-26页 |
3.1 篇目选择的标准 | 第17-18页 |
3.1.1 篇目词汇选择 | 第17页 |
3.1.2 篇目长短标准 | 第17页 |
3.1.3 篇目主要内容及数量标准 | 第17-18页 |
3.2 课文编排特点 | 第18-19页 |
3.2.1 内容配套音频及插画 | 第18-19页 |
3.2.2 阅读时间规范 | 第19页 |
3.2.3 课文篇目难易安排 | 第19页 |
3.3 教材的所有篇目 | 第19-21页 |
3.4 教材的每个章节的结构设计与安排 | 第21页 |
3.5 关于教材生字生词及语法点的处理 | 第21-23页 |
3.5.1 关于生字的处理 | 第21-22页 |
3.5.2 关于生词的处理 | 第22-23页 |
3.5.3 关于语法的处理 | 第23页 |
3.6 课后练习设计及单元测试设计 | 第23-26页 |
3.6.1 课后练习设计 | 第24页 |
3.6.2 单元测试设计 | 第24-26页 |
4. 关于本教材的自主学习的原则及建议 | 第26-28页 |
4.1 关于本教材自主学习的原则 | 第26页 |
4.2 本教材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建议 | 第26-28页 |
5. 实施和评价阶段 | 第28-29页 |
5.1 《汉语城市文化阅读》的阶段实施 | 第28页 |
5.2 《汉语城市文化阅读》的评价 | 第28-29页 |
6. 结语 | 第29-31页 |
6.1 设计的回顾 | 第29页 |
6.2 评价 | 第29-30页 |
6.2.1 优点 | 第29页 |
6.2.2 不足 | 第29-30页 |
6.2.3 总结 | 第30页 |
6.3 对汉语阅读教材编写研究的展望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附件:课文示例 | 第32-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