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 第17-22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研究 | 第17-18页 |
(二)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研究 | 第18-19页 |
(三) 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研究 | 第19页 |
二、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一) 就业心理困境 | 第20页 |
(二) 学校社会工作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理论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22-27页 |
一、理论视角 | 第22-23页 |
(一) 增能理论 | 第22-23页 |
(二) 理论启示 | 第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3-24页 |
(二) 参与观察法 | 第24页 |
(三) 访谈法 | 第24-25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表现 | 第27-32页 |
一、紧张焦虑 | 第27-28页 |
二、急躁偏执 | 第28页 |
三、从众心理 | 第28-29页 |
四、攀比心理 | 第29页 |
五、自卑怯弱 | 第29-30页 |
六、自负心理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2-42页 |
一、个人层面 | 第32-34页 |
(一) 自我认知不足 | 第32-33页 |
(二) 职业规划能力缺乏 | 第33-34页 |
(三) 工作经验和能力欠缺 | 第34页 |
二、人际层面 | 第34-37页 |
(一) 家庭合理支持的缺乏 | 第34-35页 |
(二) 朋辈群体的负面影响 | 第35-36页 |
(三) 高校就业心理指导的缺位 | 第36-37页 |
三、社会层面 | 第37-42页 |
(一) 就业政策不完善 | 第37-39页 |
(二) 用人单位招聘不合理 | 第39-40页 |
(三) 就业社会环境严峻 | 第40-42页 |
第六章 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 | 第42-52页 |
一、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必要性 | 第42-46页 |
(一) 现有高校就业心理辅导体系的不足 | 第42-44页 |
1. 思政工作解决就业心理困境的不足 | 第42-43页 |
2. 心理咨询工作解决就业心理困境的不足 | 第43-44页 |
(二)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优势 | 第44-46页 |
1. 以社工理念,为应对就业心理困境的价值导向 | 第44-45页 |
2. 以专业化工作方法,为解决就业心理困境的基本方式 | 第45页 |
3. 以职业化的角色,为介入就业心理困境的常态化机制 | 第45-46页 |
二、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的建议 | 第46-52页 |
(一) 个人层面 | 第47-48页 |
1. 引导职业规划,寻求观念意识增能 | 第47-48页 |
2. 提供就业心理辅导,实现心理增能 | 第48页 |
(二) 人际层面 | 第48-49页 |
1. 建设家庭、朋辈、学校多维度支持网络,推进人际增能 | 第48-49页 |
2. 构建高校就业心理教育常态化体系,完善学校赋能 | 第49页 |
(三) 社会层面 | 第49-52页 |
1. 建设高校、政府、社会联动机制,推动社会增能 | 第50页 |
2. 引导正确就业导向,完善就业政策,实现制度增能 | 第50-52页 |
第七章 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