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论文

中国社区时间银行的管理与服务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24页
    一、研究背景、问题和意义第14-16页
        (一) 研究背景第14页
        (二) 研究问题第14-15页
        (三) 研究意义第15-16页
    二、研究必要性及可行性第16页
        (一) 研究必要性第16页
        (二) 研究可行性第16页
    三、理论视角和概念界定第16-19页
        (一) 理论视角第16-18页
        (二) 概念界定第18-19页
    四、文献综述第19-22页
        (一) 国外时间银行的兴起与发展研究第19-21页
        (二) 中国社区时间银行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2-23页
        (一) 研究思路第22页
        (二) 研究方法第22-23页
    六、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中国社区时间银行管理及服务现状第24-40页
    一、中国社区时间银行发展概述第24页
    二、上海时间银行的管理运作方式及服务现状第24-30页
        (一) 上海时间银行的管理运作方式第25-30页
        (二) 上海时间银行的服务现状第30页
    三、广州南沙时间银行管理运作方式及服务现状第30-34页
        (一) 南沙时间银行的管理运作方式第30-33页
        (二) 南沙时间银行的服务现状第33-34页
    四、淄博张店社区时间银行管理运作方式及服务现状第34-36页
        (一) 淄博张店社区时间银行的管理运作方式第34-36页
        (二) 淄博张店社区时间银行的服务现状第36页
    五、济南L公益银行管理运作方式及服务现状第36-38页
        (一) 济南L公益银行的管理运作方式第36-38页
        (二) 济南L公益时间银行的服务现状第38页
    六、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当前中国社区时间银行的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第40-52页
    一、制度建设困境及原因分析第40-43页
        (一) 法律保障方面第40-41页
        (二) 机构制度方面第41-43页
    二、组织管理困境及原因分析第43-47页
        (一) 时间银行管理系统方面第43-45页
        (二) 时间银行信息服务平台方面第45-47页
    三、服务对接困境及原因分析第47-51页
        (一) 时间银行服务系统方面第47-50页
        (二) 时间银行交换系统方面第50-51页
    四、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发达国家时间银行管理及服务的成功经验第52-57页
    一、美国时间银行第52-53页
        (一) 美国时间银行的发展概况第52页
        (二) 美国时间银行的成功经验第52-53页
    二、英国时间银行第53-55页
        (一) 英国时间银行的发展概况第53-54页
        (二) 英国时间银行的成功经验第54-55页
    三、日本时间银行第55-56页
        (一) 日本时间银行的发展概况第55页
        (二) 日本时间银行的成功经验第55-56页
    四、其他发达国家时间银行管理与服务的成功经验第56页
    五、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中国社区时间银行管理和服务困境的应对策略第57-62页
    一、制度建设层面第57-58页
        (一) 完善时间银行立法保障第57页
        (二) 加强时间银行制度建设第57-58页
    二、组织管理层面第58-60页
        (一) 规范社区时间银行管理系统第58-59页
        (二) 完善社区时间银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第59-60页
    三、服务对接层面第60-61页
        (一) 提升社区时间银行服务系统专业化水平第60页
        (二) 健全社区时间银行交换系统信用兑换机制第60-61页
    四、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62-64页
    一、结论第62页
    二、讨论第62-64页
附录Ⅰ: 访谈提纲第64-66页
附录Ⅱ: 访谈对象编码表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致谢第71-7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罕见病群体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基于成骨不全症群体的服务实践
下一篇:增能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原因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