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12-14页 |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12-13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二、概念的界定 | 第14-18页 |
| (一) 民办高校 | 第14-15页 |
| (二) 民办高职院校 | 第15页 |
| (三) 教学有效性 | 第15-18页 |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三) 文献评述 | 第23-24页 |
| 四、研究方案 | 第24-28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二) 章节安排、逻辑结构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三)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8-37页 |
| 一、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8-34页 |
| (一)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 | 第28-30页 |
| (二)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0-32页 |
| (三) 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 第32-34页 |
| 二、高职教育理论 | 第34-37页 |
| (一) 民办高校教育理论 | 第35-36页 |
| (二) 高职教育理论 | 第36页 |
| (三) 民办高职教育理论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影响与评价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37-46页 |
| 一、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 第37-43页 |
| (一) 教师因素 | 第37-40页 |
| (二) 学生因素 | 第40-42页 |
| (三) 师生关系 | 第42-43页 |
| 二、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 第43-46页 |
| (一) 教师教学评价指标 | 第43-44页 |
| (二) 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指标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上海TP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学有效性现状调查 | 第46-53页 |
| 一、上海TP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简介 | 第46-47页 |
| (一) 个例概况 | 第46页 |
| (二) 个例调查简介 | 第46-47页 |
| (三) 调查过程 | 第47页 |
| 二、上海TP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学有效性现状 | 第47-53页 |
| (一) 教师教学现状 | 第47-50页 |
| (二) 学生学习成绩现状 | 第50-51页 |
| (三) 上海TP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学有效性分析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上海TP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学有效性现状问题分析 | 第53-60页 |
| 一、教师因素 | 第53-57页 |
| (一) 职业素养现状问题分析 | 第53页 |
| (二) 业务素养现状问题分析 | 第53-55页 |
| (三) 教师角色现状问题分析 | 第55-57页 |
| 二、学生因素 | 第57-58页 |
| (一) 学生的认知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 第57-58页 |
| (二) 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问题分析 | 第58页 |
| (三)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状问题分析 | 第58页 |
| 三、教生关系现状问题分析 | 第58-60页 |
| (一) 师生心理关系现状问题分析 | 第58-59页 |
| (二) 师生情感现状问题分析 | 第59页 |
| (三) 教师管理学生方式现状问题分析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实现民办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策略及建议 | 第60-65页 |
| 一、优化师资队伍 | 第60-62页 |
| (一) 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 | 第60页 |
| (二) 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 第60-61页 |
| (三) 完善教师管理机制 | 第61-62页 |
| 二、加强学生管理 | 第62-63页 |
| (一)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自信心、高职教学适应能力 | 第62-63页 |
| (二) 完善学生为本的管理 | 第63页 |
|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 第63-65页 |
| (一) 减轻教师教学任务 | 第63页 |
| (二) 促进师生沟通 | 第63-64页 |
| (三)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64-65页 |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 附录:民办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研究—以上海TP职业学院为例调查问卷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