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4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一、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规格提升要求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 第10-11页 |
二、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成为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11-12页 |
三、德国经验对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页 |
第三节 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 第14-19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4-15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5页 |
三、核心概念 | 第15-19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9-3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31-32页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第32-38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32-33页 |
二、研究视域 | 第33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33-35页 |
四、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35-3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第六节 研究创新 | 第38-40页 |
一、进一步明晰职教师资专业发展内涵及发展路径 | 第38页 |
二、揭示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构建机理 | 第38-39页 |
三、提出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发展策略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0-56页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 | 第40-45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主要观点 | 第40-43页 |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培训体系目标研究的适切性 | 第43-45页 |
第二节 社会共生论 | 第45-49页 |
一、社会共生论主要观点 | 第46-47页 |
二、社会共生论对培训体系组织结构研究的重要性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协同学 | 第49-52页 |
一、协同学主要观点 | 第49-51页 |
二、协同学对培训体系运行机制研究的合理性 | 第51-52页 |
第四节 全面质量管理 | 第52-55页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主要观点 | 第52-53页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培训体系质量保障研究的可行性 | 第53-55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面临的挑战 | 第56-82页 |
第一节 培训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 | 第56-67页 |
一、欧盟教育政策的积极影响 | 第56-60页 |
二、德国制造业发展诉求 | 第60-63页 |
三、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 | 第63-67页 |
第二节 培训体系发展的内在需求 | 第67-80页 |
一、传统培训体系弊端 | 第68-70页 |
二、培训体系变革趋势 | 第70-77页 |
三、培训体系构建模式创新 | 第77-8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的解析 | 第82-120页 |
第一节 培训体系建设目标 | 第82-89页 |
一、培训体系目标制定依据及构成要素 | 第83-84页 |
二、培训体系目标层级与内容 | 第84-89页 |
第二节 培训体系组织结构 | 第89-99页 |
一、培训体系的构成要素 | 第90-96页 |
二、培训体系要素间共生关系与层次结构 | 第96-99页 |
第三节 培训体系运行机制 | 第99-107页 |
一、培训体系运行框架 | 第99-101页 |
二、培训体系运行方式及运行内容 | 第101-105页 |
三、培训项目运行流程 | 第105-107页 |
第四节 培训体系质量保障 | 第107-118页 |
一、质量评价 | 第108-112页 |
二、制度建设 | 第112-114页 |
三、师资保障 | 第114-117页 |
四、成本投入 | 第117-118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五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的主要经验 | 第120-142页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培训体系目标 | 第120-128页 |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 第120-122页 |
二、明晰职教师资专业发展内涵及发展路径 | 第122-127页 |
三、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统领培训体系建设 | 第127-128页 |
第二节 基于共生关系的培训体系组织结构 | 第128-131页 |
一、建立培训主体共生关系 | 第128-130页 |
二、构建系统合理的培训体系层次结构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以协同为宗旨的培训体系运行机制 | 第131-135页 |
一、形成培训层级纵向协同机制 | 第131-133页 |
二、强化组织机构横向协同机制 | 第133-135页 |
第四节 彰显全面性与民主化特点的质量保障措施 | 第135-139页 |
一、实施培训全面质量管理 | 第135-137页 |
二、培育民主的培训质量评价文化 | 第137-139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39-142页 |
第六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的借鉴价值 | 第142-176页 |
第一节 中德两国培训体系建设背景比较 | 第142-149页 |
一、德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发展历程 | 第143-145页 |
二、中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发展历程 | 第145-148页 |
三、两国比较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我国培训体系现状及问题 | 第149-163页 |
一、培训体系建设现状 | 第149-157页 |
二、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157-163页 |
第三节 德国经验对我国培训体系的启示 | 第163-174页 |
一、树立人本思想的体系建设目标 | 第164-165页 |
二、构建多元共生的集团化组织结构 | 第165-167页 |
三、采取协同共赢的市场化运行模式 | 第167-169页 |
四、建立全面的培训质量保障系统 | 第169-17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74-176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76-182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76-178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178-179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179-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20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00-202页 |
致谢 | 第202-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