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目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薯蓣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11-67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薯蓣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1-63页 |
1.2.1 甾体类化合物 | 第13-41页 |
1.2.2 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 | 第41-45页 |
1.2.3 黄酮类化合物 | 第45-47页 |
1.2.4 菲/二氢菲类化合物 | 第47-49页 |
1.2.5 二苯乙烯/联苄类化合物 | 第49-52页 |
1.2.6 木质素类化合物 | 第52-53页 |
1.2.7 香豆素/异香豆素类化合物 | 第53-54页 |
1.2.8 醌类化合物 | 第54页 |
1.2.9 酚酸类化合物 | 第54-57页 |
1.2.10 二萜类化合物 | 第57-60页 |
1.2.11 脂肪酸类化合物 | 第60-61页 |
1.2.12 其它类型化合物 | 第61-63页 |
1.3 薯蓣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63-66页 |
1.3.1 抗肿瘤作用 | 第64页 |
1.3.2 抗菌作用 | 第64-65页 |
1.3.3 抗病毒作用 | 第65页 |
1.3.4 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 | 第65页 |
1.3.5 对心脑血管作用 | 第65-66页 |
1.3.6 其他作用 | 第66页 |
1.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2章 叉蕊薯蓣的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 第67-141页 |
2.1 引言 | 第67-69页 |
2.2 叉蕊薯蓣化学成分研究 | 第69-130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9-70页 |
2.2.2 植物来源 | 第70页 |
2.2.3 分离流程 | 第70-76页 |
2.2.4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76-119页 |
2.2.5 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 第119-130页 |
2.3 部分化合物的生源途径假说 | 第130-134页 |
2.3.1 前言 | 第130-131页 |
2.3.2 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 | 第131-132页 |
2.3.3 单芳环酚酸类化合物 | 第132-134页 |
2.4 叉蕊薯蓣细胞毒活性研究 | 第134-137页 |
2.4.1 实验的基本原理 | 第134页 |
2.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34-135页 |
2.4.3 细胞株和样品化合物 | 第135-136页 |
2.4.4 实验方法 | 第136-137页 |
2.4.5 实验结果 | 第137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137-140页 |
2.6 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3章 基于甾体化合物的薯蓣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 | 第141-151页 |
3.1 引言 | 第141页 |
3.2 薯蓣属甾体化合物的次生代谢途径推测 | 第141-142页 |
3.3 各类型甾体化合物在薯蓣属植物中的分布 | 第142-149页 |
3.3.1 螺甾烷类甾体皂苷和呋甾烷类甾体皂苷 | 第144-148页 |
3.3.2 孕甾烷类甾体化合物 | 第148页 |
3.3.3 其他类型甾体化合物 | 第148-149页 |
3.4 小结 | 第149-151页 |
第4章 黑籽重楼的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 第151-173页 |
4.1 引言 | 第151页 |
4.2 黑籽重楼化学成分研究 | 第151-169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51页 |
4.2.2 植物的来源 | 第151-152页 |
4.2.3 分离流程 | 第152-154页 |
4.2.4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154-164页 |
4.2.5 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 第164-169页 |
4.3 黑籽重楼细胞毒活性的研究 | 第169-170页 |
4.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69页 |
4.3.2 细胞株和样品化合物 | 第169页 |
4.3.3 实验方法 | 第169-170页 |
4.3.4 实验结果 | 第17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170-171页 |
4.5 小结 | 第171-173页 |
第5章 滇重楼的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 第173-185页 |
5.1 引言 | 第173页 |
5.2 滇重楼化学成分研究 | 第173-182页 |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73页 |
5.2.2 植物的来源 | 第173页 |
5.2.3 提取分离流程 | 第173-175页 |
5.2.4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175-181页 |
5.2.5 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 第181-182页 |
5.3 滇重楼细胞毒活性的研究 | 第182-184页 |
5.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82页 |
5.3.2 细胞株和样品化合物 | 第182-183页 |
5.3.3 实验方法 | 第183页 |
5.3.4 实验结果 | 第183-184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84页 |
5.5 小结 | 第184-185页 |
第6章 基于甾体皂苷的重楼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 | 第185-211页 |
6.1 引言 | 第185页 |
6.2 重楼属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85-207页 |
6.2.1 螺甾烷类甾体皂苷 | 第187-197页 |
6.2.2 变形螺甾烷类甾体皂苷 | 第197-199页 |
6.2.3 呋甾烷类甾体皂苷 | 第199-202页 |
6.2.4 孕甾烷类甾体化合物 | 第202-203页 |
6.2.5 胆甾烷类甾体化合物 | 第203-205页 |
6.2.6 植物甾醇类甾体化合物 | 第205-207页 |
6.3 重楼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 | 第207-210页 |
6.4 小结 | 第210-21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11-213页 |
7.1 结论 | 第211-212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212页 |
7.3 展望 | 第212-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3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33-235页 |
附录A 部分化合物核磁共振谱图 | 第235-259页 |
附录B 缩写表 | 第259-261页 |
致谢 | 第261-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