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视角下困境家庭青少年抗逆力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0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2.1 关于困境家庭青少年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2.1.1 困境家庭青少年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2 关于困境家庭青少年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2.2 关于青少年抗逆力的相关研究 | 第16-20页 |
2.2.1 青少年抗逆力的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2.2 青少年抗逆力干预策略 | 第18-20页 |
2.2.3 青少年抗逆力小组的相关研究 | 第20页 |
2.3 关于赋权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20-26页 |
2.3.1 赋权理论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3.2 国外有关赋权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3.3 国内关于赋权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23-26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26-27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7-34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3.2.1 抗逆力测试量表 | 第27-28页 |
3.2.2 小组过程记录表 | 第28页 |
3.2.3 小组评检表 | 第28页 |
3.3 研究场域 | 第28-30页 |
3.4 研究对象 | 第30-33页 |
3.4.1 研究对象招募与筛选 | 第30-32页 |
3.4.2 研究对象问题预估 | 第32-33页 |
3.5 理论依据 | 第33-34页 |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及总结 | 第34-52页 |
4.1 小组简介 | 第34页 |
4.2 小组特征 | 第34-35页 |
4.3 小组目标 | 第35页 |
4.4 介入大纲 | 第35-36页 |
4.5 赋权理论作用抗逆力逻辑分析图 | 第36-37页 |
4.6 介入过程及总结 | 第37-52页 |
4.6.1 第一节:初识与约定 | 第37-39页 |
4.6.2 第二节:澄清与体验 | 第39-41页 |
4.6.3 第三节:构想与讨论 | 第41-43页 |
4.6.4 第四节:制作与分享 | 第43-45页 |
4.6.5 第五节:领取与反馈 | 第45-47页 |
4.6.6 第六节:试玩与修改 | 第47-49页 |
4.6.7 第七节:总结与展示 | 第49-52页 |
第5章 小组工作成效分析 | 第52-57页 |
5.1 结果评估 | 第52-55页 |
5.1.1 小组前后问卷对比 | 第52-54页 |
5.1.2 组员态度及行为变化对比 | 第54-55页 |
5.2 介入总结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论、反思与建议 | 第57-61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反思 | 第58-59页 |
6.2.1 完善介入前期准备,细化赋权步骤 | 第58页 |
6.2.2 调整介入过程与形式,重视赋权环节 | 第58-59页 |
6.2.3 及时跟进相关活动,培养权利意识 | 第59页 |
6.3 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A 小组计划书 | 第64-71页 |
附录B 青少年抗逆力测试量表 | 第71-74页 |
附录C 小组反馈表 | 第74-75页 |
附录D 小组过程记录表 | 第75-76页 |
附录E 小组评检表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