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安全控制研究--以H公司信息化安全建设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三) 本文的评价 | 第16页 |
四、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6-1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 本文的研究路径和结构 | 第17-19页 |
五、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企业信息安全控制的相关理论回顾 | 第20-29页 |
一、企业信息安全的内涵 | 第20-23页 |
(一) 企业信息安全的含义 | 第20-21页 |
(二) 企业信息安全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三) 企业信息安全控制的作用 | 第23页 |
二、不同企业信息安全的特点 | 第23-25页 |
(一) 大中型企业信息安全的特点 | 第24页 |
(二) 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安全的特点 | 第24-25页 |
三、企业信息安全控制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一) coso控制框架 | 第25-27页 |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企业信息安全控制的现状、问题与成因 | 第29-40页 |
一、企业内部信息安全控制的发展历程 | 第29-32页 |
(一) 信息安全的起源 | 第29页 |
(二) 信息安全发展的三阶段 | 第29-30页 |
(三) 我国企业信息安全控制的发展 | 第30-32页 |
二、企业信息安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一) 员工信息安全意识不强 | 第33页 |
(二) 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 第33-34页 |
(三) 责任体系难以到位 | 第34-35页 |
(四) 缺乏战略思考和决策 | 第35页 |
(五) 原有管理模式与现行管理模式存在冲突 | 第35-36页 |
三、企业信息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一) 信息安全的价值对大部分企业尚未显现出来 | 第36页 |
(二) 股东忽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 | 第36-37页 |
(三) 信息安全管理不到位 | 第37页 |
(四) 企业对员工维护信息安全的激励不够 | 第37-38页 |
(五) 信息安全控制技术有待提高 | 第38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企业信息安全控制的基本框架和对策 | 第40-48页 |
一、企业信息安全控制的战略及目标 | 第40-41页 |
(一) 企业信息安全控制的战略 | 第40-41页 |
(二) 企业信息安全控制的目标 | 第41页 |
二、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建设 | 第41-45页 |
(一)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结构 | 第41-42页 |
(二) 构建良好的内部信息安全环境 | 第42-45页 |
三、企业信息安全控制风险的识别及具体对策 | 第45-47页 |
(一) 建立重特大风险识别、防范和控制机制 | 第45页 |
(二) 建立重要信息的保密和防护机制 | 第45-46页 |
(三) 建立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 第46页 |
(四) 建立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机制 | 第46-47页 |
(五) 制定信息安全岗位职责规范 | 第47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企业信息安全控制实现的案例分析 | 第48-54页 |
一、H公司信息安全控制实现的案例简介 | 第48-52页 |
(一) H公司的基本情况 | 第48-49页 |
(二) H公司内部信息安全控制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三) 完善H公司信息安全控制的策略和建议 | 第50-52页 |
二、案例的启示 | 第52-53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54页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54-55页 |
三、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