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论文结构及方法 | 第9-10页 |
1.2.1 论文结构 | 第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2 企业年金理论与典型制度概述 | 第10-21页 |
2.1 企业年金的概念和理论 | 第10-14页 |
2.1.1 企业年金的概念 | 第10页 |
2.1.2 企业年金的主要模式 | 第10-11页 |
2.1.3 企业年金的理论综述 | 第11-14页 |
2.2 企业年金制度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14-16页 |
2.2.1 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 第14页 |
2.2.2 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 | 第14-15页 |
2.2.3 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 第15-16页 |
2.2.4 与金融资本市场的关系 | 第16页 |
2.3 企业年金的约束机制 | 第16-17页 |
2.3.1 待遇确定型模式的“金手拷”效应 | 第16页 |
2.3.2 缴费确定型模式对人才流动的约束机制 | 第16-17页 |
2.4 典型国家、地区企业年金制度 | 第17-21页 |
2.4.1 美国企业年金制度 | 第17-18页 |
2.4.2 日本企业年金制度 | 第18-19页 |
2.4.3 香港地区企业年金制度 | 第19-20页 |
2.4.4 典型国家、地区企业年金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20-21页 |
3 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 | 第21-27页 |
3.1 我国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和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3.1.1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运作模式 | 第21-22页 |
3.1.2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3.2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政策与实务 | 第23-27页 |
3.2.1 我国企业年金的政策 | 第23-24页 |
3.2.2 我国企业年金相关实务 | 第24-27页 |
4 DTDX 集团公司建立企业年金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第27-31页 |
4.1 DTDX 集团公司简介 | 第27-28页 |
4.1.1 DTDX 集团公司概况 | 第27-28页 |
4.1.2 DTDX 集团公司人员情况 | 第28页 |
4.2 DTDX 集团公司建立企业年金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4.2.1 DTDX 的高科技人才流失现状及影响 | 第28-30页 |
4.2.2 同类型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效果 | 第30页 |
4.2.3 DTDX 设立企业年金的目的 | 第30-31页 |
4.3 DTDX 集团公司建立企业年金的可行性 | 第31页 |
5 DTDX 集团公司企业年金方案设计 | 第31-41页 |
5.1 DTDX 企业年金方案设计的原则 | 第31-32页 |
5.2 DTDX 企业年金管理模式选择 | 第32-33页 |
5.2.1 集团管理模式的选择 | 第32页 |
5.2.2 受托运作模式的选择 | 第32-33页 |
5.3 DTDX 企业年金方案内容设计 | 第33-41页 |
5.3.1 方案的适用对象 | 第33页 |
5.3.2 组织机构和主要职责 | 第33-34页 |
5.3.3 资金筹集及缴费 | 第34-37页 |
5.3.4 企业年金账户管理 | 第37-38页 |
5.3.5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 | 第38-39页 |
5.3.6 企业年金权益归属及待遇支付 | 第39-40页 |
5.3.7 企业年金争议的处理 | 第40页 |
5.3.8 管理与监督机制 | 第40-41页 |
5.3.9 年金方案的修改和终止 | 第41页 |
6 DTDX 企业年金方案实施建议 | 第41-45页 |
6.1 加强培训与宣传 | 第41-43页 |
6.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衔接制度 | 第43页 |
6.3 明确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策略 | 第43页 |
6.4 建立反馈和改进机制 | 第43-44页 |
6.5 建立政策学习制度 | 第44页 |
6.6 加强领导,提高管理水平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