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序言 | 第8-1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概况 | 第14-30页 |
第一节 从《高考考试说明》看高考古诗词鉴赏 | 第14-17页 |
一、命题指导思想 | 第14-15页 |
二、考试能力要求 | 第15-16页 |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从高考真题看高考古诗词鉴赏 | 第17-27页 |
一、近五年全国高考古诗词鉴赏和近十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分析表 | 第17-21页 |
二、高考古诗词鉴赏典型考题分析 | 第21-27页 |
第三节 从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命题规律及发展趋势预测高考古诗词鉴赏 | 第27-29页 |
一、命题规律探究 | 第27-28页 |
二、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发展趋势预测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概况 | 第30-42页 |
第一节 古诗词鉴赏概说 | 第30-36页 |
一、古诗词的发展 | 第30-32页 |
二、古诗词的特质 | 第32-35页 |
三、古诗词鉴赏的发展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6-41页 |
一、《新课标》对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要求 | 第36-38页 |
二、古诗词教学实践的调查与分析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以《唐诗宋词选读》为例 | 第42-61页 |
第一节 基础知识的积累 | 第43-47页 |
一、知人论世 | 第43-44页 |
二、题材鉴别 | 第44-46页 |
三、典故积累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宏观角度的把握 | 第47-49页 |
一、构思技巧 | 第47-48页 |
二、情感态度 | 第48-49页 |
第三节 鉴赏手段的运用 | 第49-54页 |
一、艺术技巧 | 第50-51页 |
二、炼字分析 | 第51-52页 |
三、形象分析 | 第52-54页 |
第四节 教学专题的设置 | 第54-60页 |
一、艺术技巧专题 | 第55-57页 |
二、炼字分析专题 | 第57页 |
三、形象鉴赏专题 | 第57-58页 |
四、结构梳理专题 | 第58-59页 |
五、情感认知专题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