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8-26页 |
1.1 茶叶成分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1.1 茶叶主要成分的浸出机理 | 第18页 |
1.1.2 影响茶叶提取的主要参数 | 第18-19页 |
1.1.2.1 茶叶粒度 | 第18页 |
1.1.2.2 浸提时间 | 第18-19页 |
1.1.2.3 浸提温度 | 第19页 |
1.1.2.4 茶水比 | 第19页 |
1.1.2.5 其它参数 | 第19页 |
1.1.3 茶叶成分的主要提取技术 | 第19-21页 |
1.1.3.1 传统提取技术 | 第19页 |
1.1.3.2 辅助提取技术 | 第19-21页 |
1.1.3.2.1 超声波辅助 | 第20页 |
1.1.3.2.2 微波辅助 | 第20页 |
1.1.3.2.3 超高压辅助 | 第20-21页 |
1.1.3.2.4 酶法辅助 | 第21页 |
1.1.4 茶叶原料及加工工艺对主要成分浸出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 茶叶原料的发酵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2.1 影响茶叶发酵品质的主要参数 | 第22-23页 |
1.2.1.1 发酵温度 | 第22页 |
1.2.1.2 发酵时间 | 第22页 |
1.2.1.3 通氧 | 第22页 |
1.2.1.4 pH | 第22-23页 |
1.2.2 茶叶原料发酵的主要调控技术 | 第23-24页 |
1.2.2.1 悬浮发酵技术 | 第23页 |
1.2.2.2 通氧发酵技术 | 第23页 |
1.2.2.3 外源酶添加技术 | 第23页 |
1.2.2.4 冷冻萎凋技术 | 第23-24页 |
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第24-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粒度对茶叶有效成分浸出特性的影响 | 第26-33页 |
2.1 材料和仪器 | 第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1 茶样制备及浸提实验方法 | 第26页 |
2.2.2 儿茶素及咖啡碱的HPLC分析条件 | 第26-27页 |
2.2.3 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及水浸出物的测定 | 第27页 |
2.2.4 浸出率的计算 | 第27页 |
2.2.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3.1 茶样中主要成分含量 | 第27页 |
2.3.2 粒度对茶多酚浸出速率及总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3 粒度对氨基酸浸出速率及总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4 粒度对咖啡碱浸出速率及总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5 粒度对儿茶素浸出速率及总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6 粒度对水浸出物浸出速率及总量的影响 | 第31页 |
2.4 结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酶法辅助浸提茶叶有效成分的工艺优化 | 第33-44页 |
3.1 材料和仪器 | 第33页 |
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3-34页 |
3.2.1 儿茶素及咖啡碱的HPLC分析条件 | 第33-34页 |
3.2.2 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第34页 |
3.2.3 提取率的计算 | 第34页 |
3.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3.3.1 茶叶原料生化成分含量 | 第34页 |
3.3.2 纤维素酶添加量对有效成分提取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果胶酶添加量对有效成分提取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浸提方式对有效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5 复合酶辅助浸提的单因素实验 | 第37-40页 |
3.3.5.1 复配比对提取的影响 | 第37页 |
3.3.5.2 酶添加量对提取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5.3 温度对提取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5.4 时间对提取的影响 | 第39页 |
3.3.5.5 pH对提取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6 复合酶辅助浸提正交实验与优化 | 第40-42页 |
3.3.7 验证实验 | 第42-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茶汤发酵的PPO酶源筛选 | 第44-52页 |
4.1 材料和仪器 | 第4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4.2.1 浸提方法 | 第44-45页 |
4.2.2 酶源处理方法 | 第45页 |
4.2.3 发酵条件 | 第45页 |
4.2.4 取样方法 | 第45页 |
4.2.5 发酵液感官审评方法 | 第45页 |
4.2.6 儿茶素及茶黄素的HPLC分析条件 | 第45页 |
4.2.7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5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4.3.1 外源PPO催化儿茶素氧化形成TFs能力的比较 | 第45-50页 |
4.3.1.1 外源PPO作用下儿茶素总量及TFs浓度变化 | 第45-47页 |
4.3.1.2 外源PPO作用下儿茶素单体及茶黄素单体含量变化 | 第47-50页 |
4.3.2 外源PPO发酵液感官审评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外源PPO发酵体系的工艺参数优化 | 第52-61页 |
5.1 材料和仪器 | 第52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5.2.1 浸提方法 | 第52页 |
5.2.2 酶源处理方法 | 第52页 |
5.2.3 单因素试验条件 | 第52-53页 |
5.2.4 儿茶素及茶黄素的HPLC分析条件 | 第53页 |
5.2.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3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53-60页 |
5.3.1 外源PPO酶促氧化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53-56页 |
5.3.1.1 外源PPO酶添加量对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1.2 发酵温度对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1.3 发酵时间对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 第55页 |
5.3.1.4 通氧速率对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1.5 匀浆时间对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 第56页 |
5.3.2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5.3.3 外源PPO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与优化 | 第58-59页 |
5.3.4 验证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夏秋季茶树鲜叶原料加工速溶红茶的品质分析 | 第61-71页 |
6.1 材料和仪器 | 第61-62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61页 |
6.1.2 仪器与试剂 | 第61-62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62-63页 |
6.2.1 浸提方法 | 第62页 |
6.2.2 速溶红茶制备 | 第62页 |
6.2.3 取样方法 | 第62页 |
6.2.4 速溶红茶感官审评方法 | 第62页 |
6.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62-63页 |
6.2.5.1 原料儿茶素及咖啡碱的HPLC条件 | 第62页 |
6.2.5.2 速溶红茶儿茶素、咖啡碱及茶黄素的HPLC条件 | 第62页 |
6.2.5.3 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及水浸出物的测定 | 第62-63页 |
6.2.6 数据处理方法 | 第63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63-70页 |
6.3.1 不同季节茶树品种生化成分差异性分析 | 第63-67页 |
6.3.2 不同夏秋茶原料发酵形成茶黄素的研究 | 第67-69页 |
6.3.3 速溶红茶感官品质研究 | 第69-70页 |
6.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1-73页 |
7.1 总结 | 第71-72页 |
7.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