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初中地理课程整合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导言第9-14页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9页
        1.1.1 课程整合、问题导学是中学素质教育的要求第9页
        1.1.2.课程整合、问题导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要求第9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9-12页
        1.2.1 课程整合的意义第9-11页
        1.2.2 问题导学的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页
    1.4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5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1 文献资料研究法第13页
        1.5.2 调查法第13页
        1.5.3 对比实验法第13页
        1.5.4 观察法第13页
        1.5.5 案例分析法第13-14页
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4-16页
    2.1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4页
    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14页
    2.3 情境认知理论第14-16页
3 基于问题导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内容第16-23页
    3.1 课程整合的涵义和特征第16-17页
        3.1.1 课程整合的涵义第16页
        3.1.2 课程整合的特征第16-17页
    3.2 课程整合的原则第17页
    3.3 课程整合的优势第17页
    3.4 课程整合面临的挑战第17-18页
        3.4.1 对教师的挑战第17-18页
        3.4.2 对学生角色的挑战第18页
    3.5 课程整合的内容框架第18-23页
4 基于课程整合的问题导学模式研究第23-27页
    4.1 问题导学的定义第23页
    4.2 地理问题导学模式课堂实施的基本流程第23-24页
        4.2.1 问题导入第23页
        4.2.2 呈现目标第23页
        4.2.3 释疑巩固第23页
        4.2.4 盘点提升第23-24页
        4.2.5 达标测试第24页
    4.3 地理问题导学模式释疑巩固过程的具体实施第24-27页
        4.3.1 自主学习第24-25页
        4.3.2 合作探究第25页
        4.3.3 展示交流第25-26页
        4.3.4 质疑点拨第26页
        4.3.5 巩固练习第26-27页
5 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课程整合的典型案例分析第27-48页
    5.1 以兴趣问题为特征的课程整合第27-32页
        5.1.1《中国的疆域》和《中国的海洋资源》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第27页
        5.1.2《中国的疆域》和《中国的海洋资源》内容整合的缘由第27-28页
        5.1.3《中国的疆域》和《中国的海洋资源》问题整合导学单第28-32页
    5.2 以问题的深化为特征的课程整合第32-36页
        5.2.1《中国的行政区划》和《中国的铁路干线》课程整合的内容第32页
        5.2.2《中国的行政区划》和《中国的铁路干线》课程整合的缘由第32-33页
        5.2.3《中国的行政区划》和《中国的铁路干线》问题整合导学单第33-36页
    5.3 以问题的延伸为特征的课程整合第36-41页
        5.3.1《黄河》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课程整合的内容第36-37页
        5.3.2《黄河》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内容整合的缘由第37页
        5.3.3《黄河》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问题整合导学单第37-41页
    5.4 以区域类比关系为特征的课程整合第41-46页
        5.4.1《西北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课程整合的内容第41页
        5.4.2 西北地区、新疆的环境问题内容整合的缘由第41-43页
        5.4.3 西北地区、新疆的环境问题的教学设计案例第43-46页
    5.5 以难点问题分散为特征的调整顺序的课程整合第46-48页
        5.5.1 初中七年级地理的地图和地球调整次序内容整合和缘由第46-47页
        5.5.2 初中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气候调整次序内容整合和缘由第47-48页
6 课程整合后问题导学模式的评价机制第48-50页
    6.1 评价方法第48页
    6.2 评价内容与评价过程第48-50页
7 结论和展望第50-52页
    7.1 结论第50页
    7.2 展望第50-5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附录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三维目标的迁移研究
下一篇:《中小学校园足球教材丛书》(小学)在郑州市金水区试用情况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