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理论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0.1.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页 |
0.1.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4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1 对理解与历史的概念史探究 | 第15-21页 |
1.1 对阐释学传统理解与历史概念的考察 | 第15-17页 |
1.1.1 施莱尔马赫:理解即重新构造 | 第15-16页 |
1.1.2 狄尔泰:理解即重新体验 | 第16-17页 |
1.2 对海德格尔理解与历史概念的改造 | 第17-21页 |
1.2.1 对理解历史性的正视 | 第18页 |
1.2.2 对本真历史观的改造 | 第18-21页 |
2 对效果历史的特征辨析 | 第21-26页 |
2.1 经验结构的外现 | 第21-23页 |
2.1.1 否定性 | 第21-22页 |
2.1.2 反转辩证 | 第22页 |
2.1.3 苦难经验 | 第22-23页 |
2.2 问题逻辑的内隐 | 第23-24页 |
2.2.1 提问的开放 | 第23-24页 |
2.2.2 问题的开放 | 第24页 |
2.3 时间距离的贯通 | 第24-26页 |
3 效果历史与文本存在和解读 | 第26-37页 |
3.1 文本的存在趋向 | 第26-31页 |
3.1.1 以效果历史为纽带 | 第26-29页 |
3.1.2 以游戏概念切入 | 第29-31页 |
3.2 文本的开放意指 | 第31页 |
3.3 文本的时间性意蕴 | 第31-34页 |
3.4 对文本与作品解读的影响 | 第34-37页 |
3.4.1 以“开放的你我”解读策兰诗歌 | 第34-35页 |
3.4.2 对艾柯“开放的作品观”的影响 | 第35-37页 |
4 效果历史与文本的意义流动 | 第37-45页 |
4.1 文本与读者的视域融合 | 第37-39页 |
4.2 对作者意图的反叛 | 第39-42页 |
4.2.1 对传统重构作者意图的反叛 | 第40页 |
4.2.2 对赫施“保卫作者”的放逐 | 第40-42页 |
4.3 对“误释”的肯定 | 第42-45页 |
4.3.1 为“偏见”正名 | 第43页 |
4.3.2 对布鲁姆“误读”理论的影响 | 第43-45页 |
5 效果历史理论对文本阐释理论的影响 | 第45-47页 |
5.1 对于读者的审美经验的重视 | 第45-46页 |
5.2 阐释学循环模式的彰显 | 第46-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