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玉米基酸奶型功能食品的研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玉米的化学成分及营养 | 第11-14页 |
1.2 玉米食品加工现状 | 第14-16页 |
1.3 共生功能食品简述 | 第16-19页 |
1.4 非乳益生制品的研究 | 第19-2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共生玉米酸奶基料的制备 | 第23-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2.2.1 原料糊化特性的测定结果 | 第27-28页 |
2.2.2 水溶性指数和吸水性指数的测定结果 | 第28-31页 |
2.2.3 玉米酸奶原液优化结果 | 第31-35页 |
2.3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共生玉米酸奶配方工艺研究 | 第36-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51页 |
3.2.1 玉米酸奶辅料优化结果 | 第40-44页 |
3.2.2 玉米酸奶发酵工艺优化结果 | 第44-48页 |
3.2.3 玉米酸奶质构与粘度分析结果 | 第48-51页 |
3.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理化成分分析和保质期实验 | 第52-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4.2.1 共生玉米酸奶的物化成分分析 | 第54-56页 |
4.2.2 益生菌数目的变化 | 第56页 |
4.2.3 p H值的变化 | 第56-57页 |
4.2.4 储藏期内卫生指标的检测 | 第57-58页 |
4.3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页 |
5.2 创新点 | 第59-60页 |
5.3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导师简介 | 第65-6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