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9-3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2.1.1 民办中学与公办中学 | 第19-21页 |
2.1.2 潜在课程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2.1 潜在课程的特点和分类 | 第22-25页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5-26页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2.2.4 “潜在学习”理论 | 第27页 |
2.2.5 模型建构 | 第27-30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30-33页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第3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3.2.1 实地考察法 | 第30页 |
3.2.2 自然观察法 | 第30-31页 |
3.2.3 问卷调查法 | 第31-32页 |
3.2.4 访谈法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第33-44页 |
4.1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33-34页 |
4.1.1 信度检验 | 第33页 |
4.1.2 效度检验 | 第33-34页 |
4.2 问卷数据分析 | 第34-44页 |
4.2.1 民办中学与公办中学潜在课程整体情况比较 | 第34-36页 |
4.2.2 物质类潜在课程情况比较 | 第36-37页 |
4.2.3 制度类潜在课程情况比较 | 第37-38页 |
4.2.4 风俗类潜在课程情况比较 | 第38-39页 |
4.2.5 人际关系类潜在课程情况比较 | 第39-40页 |
4.2.6 因素分析 | 第40-4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分析 | 第44-51页 |
5.1 民办中学的潜在课程建设整体上优于公办中学 | 第44-45页 |
5.2 民办中学的潜在课程主要在物质类和人际关系类潜在课程上优于公办中学 | 第45-46页 |
5.3 人际关系类潜在课程是潜在课程中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类 | 第46-48页 |
5.4 办学体制不同是民办中学与公办中学潜在课程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 第48-51页 |
5.4.1 不同办学体制下的教育经济基础不同 | 第48页 |
5.4.2 不同办学体制下的办学理念不同 | 第48-49页 |
5.4.3 不同办学体制下的教学模式不同 | 第49-50页 |
5.4.4 不同办学体制下的教师队伍不同 | 第50-51页 |
第六章 提高潜在课程效果的建议 | 第51-56页 |
6.1 对于民办中学的建议 | 第51-53页 |
6.1.1 加强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 第51-52页 |
6.1.2 扩大制度类潜在课程的优势 | 第52页 |
6.1.3 在校本课程中融入潜在课程 | 第52-53页 |
6.1.4 充分挖掘校友资源 | 第53页 |
6.2 对于公办中学的建议 | 第53-56页 |
6.2.1 建设公办体制内有特色的潜在课程 | 第53页 |
6.2.2 优化校园环境 | 第53-54页 |
6.2.3 为学生创造对话的机会 | 第54-55页 |
6.2.4 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研究的不足 | 第56页 |
7.2 研究的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62-66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学生 | 第66-67页 |
附录三 访谈提纲-教师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