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 词义引申与原型范畴研究 | 第10-12页 |
2. 标记理论简述 | 第12页 |
3. 反义词的不对称性研究 | 第12-13页 |
4. 反义形容词对称性及不对称个案现象及二语教学建议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 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4-15页 |
二、“强/弱”语义的历时演变考察 | 第15-34页 |
(一) “强”的词义演变 | 第15-24页 |
1. “强”的原型义 | 第15-16页 |
2. “强”的词义引申 | 第16-21页 |
3. 古代汉语中“强”的词义范畴系统 | 第21-22页 |
4. “强”词义发展中的跨域映射 | 第22-24页 |
(二) “弱”的词义演变 | 第24-30页 |
1. “弱”的原型义 | 第24-25页 |
2. “弱”的词义引申 | 第25-28页 |
3. 古代汉语中“弱”的词义范畴系统 | 第28-29页 |
4. “弱”词义发展中的跨域映射 | 第29-30页 |
(三) “强/弱”的语义历时演变的对称性及不对称性 | 第30-33页 |
1. 对称性分析 | 第30-31页 |
2. 不对称性分析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三、“强/弱”在词汇层面的对称性及不对称性分析 | 第34-46页 |
(一) “强/弱”在词义方面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 | 第35-36页 |
1. “强”的义项分析 | 第35页 |
2. “弱”的义项分析 | 第35-36页 |
3. “强/弱”的义项对比 | 第36页 |
(二) “强/弱”在词法方面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 | 第36-45页 |
1. 构词能力的不对称 | 第36-39页 |
2. 构词方式的对称及不对称 | 第39-41页 |
3. 构词分布和意义的对称及不对称 | 第41-43页 |
4. 使用频率的不对称 | 第43-44页 |
5. 重叠式的不对称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四、“强/弱”在句法层面的对称性及不对称性分析 | 第46-63页 |
(一) “强/弱”搭配能力的对称性及不对称性 | 第46-54页 |
1. 和名词搭配 | 第46-48页 |
2. 和动词搭配 | 第48-50页 |
3. 和数量成分搭配 | 第50-51页 |
4. 和程度副词搭配 | 第51-54页 |
(二) “强/弱”句式分布的不对称性 | 第54-58页 |
1. 在特定格式中的不对称 | 第54-56页 |
2. 在疑问句式中的不对称 | 第56-58页 |
(三) 不对称原因简析 | 第58-61页 |
1. 语言内部原因 | 第58-59页 |
2. 语言外部原因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五、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