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区人才资源开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11-12页 |
1.3 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1.3.1 人才资源的概念 | 第12-14页 |
1.3.2 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概念 | 第14-15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4.1 国内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理论综述 | 第15-16页 |
1.4.2 国外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理论综述 | 第16-18页 |
1.4.3 国内外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理论研究的启示 | 第18-19页 |
1.5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六合区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现状及基本做法 | 第21-31页 |
2.1 六合区现有人才资源概况 | 第21-28页 |
2.1.1 人才的年龄构成 | 第21页 |
2.1.2 人才的产业分布 | 第21-23页 |
2.1.3 人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 | 第23-24页 |
2.1.4 人才来源分析 | 第24页 |
2.1.5 高层次人才分析 | 第24-28页 |
2.2 六合区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基本做法 | 第28-31页 |
2.2.1 制定人才开发管理的基本政策 | 第28-29页 |
2.2.2 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平台 | 第29页 |
2.2.3 建立各类人才培训机制 | 第29页 |
2.2.4 加快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 第29-30页 |
2.2.5 优化人才服务措施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六合区人才资源开发管理问题分析 | 第31-37页 |
3.1 六合区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3.1.1 人才政策投入不足 | 第31页 |
3.1.2 人才使用效率不高 | 第31-32页 |
3.1.3 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 | 第32页 |
3.1.4 人才引进效益低 | 第32-33页 |
3.1.5 人才激励存在障碍 | 第33-34页 |
3.1.6 高层次人才紧缺 | 第34页 |
3.2 六合区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3.2.1 思想观念因素 | 第35页 |
3.2.2 历史体制因素 | 第35-36页 |
3.2.3 制度建设管理因素 | 第36页 |
3.2.4 产业发展因素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国内外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7-45页 |
4.1 国内相关做法与经验 | 第37-42页 |
4.1.1 苏州工业园区 | 第37-40页 |
4.1.2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 第40-41页 |
4.1.3 上海 | 第41页 |
4.1.4 大连 | 第41-42页 |
4.2 国外相关做法与经验 | 第42-43页 |
4.2.1 美国 | 第42-43页 |
4.2.2 德国 | 第43页 |
4.3 国内外经验对六合区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启示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加强六合区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对策 | 第45-54页 |
5.1 创新人才政策机制 | 第45-46页 |
5.1.1 完善内部政策调控 | 第45-46页 |
5.1.2 完善外部政策环境 | 第46页 |
5.2 创新人才工作理念 | 第46-47页 |
5.3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 第47-50页 |
5.3.1 注重增量人才引进 | 第48页 |
5.3.2 着力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 | 第48-50页 |
5.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第50-51页 |
5.5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 | 第51-52页 |
5.6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 第52-54页 |
5.6.1 创新利益激励机制 | 第52页 |
5.6.2 创新成就激励机制 | 第52-53页 |
5.6.3 创新感情激励机制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