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9-10页 |
1.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流动 | 第10-11页 |
2.社会流动 | 第11页 |
3.高校教师流动 | 第11-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3.简评 | 第20页 |
(四)论文研究计划 | 第20-23页 |
1.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2.拟突破的难点 | 第21页 |
3.论文创新点 | 第21页 |
4.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高校教师流动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页 |
(二)需要层次理论 | 第23-24页 |
(三)勒温的场论 | 第24-25页 |
(四)卡兹的组织寿命理论 | 第25页 |
(五)社会流动理论 | 第25-27页 |
二、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历史与现状 | 第27-37页 |
(一)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历史进程 | 第27-31页 |
1.“出国风”:改革初期的高校教师流动 | 第27-28页 |
2.“下海”与“孔雀东南飞”:市场化浪潮下的高校教师流动 | 第28-30页 |
3.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21世纪以来的高校教师流动 | 第30-31页 |
(二)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现状 | 第31-34页 |
1.我国高校人才规模与层次有显著提高 | 第31-32页 |
2.高校人才流动的速度逐步加快 | 第32页 |
3.促进高校人才流动的制度日趋多样 | 第32-33页 |
4.人才的国际流动意识日趋成熟 | 第33-34页 |
(三)我国高校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1.人才的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现象严重 | 第34页 |
2.教师流动的无序性问题 | 第34-35页 |
3.人才流动失衡问题 | 第35-36页 |
4.流动通道不畅问题 | 第36-37页 |
三、美国高校教师的流动研究 | 第37-44页 |
(一)美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的历史演进 | 第37-39页 |
1.美国高校教师流动的自发机制阶段 | 第37-38页 |
2.美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刚性机制阶段 | 第38-39页 |
3.美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弹性机制阶段 | 第39页 |
(二)美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 | 第39-42页 |
1.全面公开的招聘机制 | 第39-40页 |
2.“非升即走”的晋升机制 | 第40-41页 |
3.任期制和终身制相结合的任期机制 | 第41页 |
4.教师专、兼职相结合的机制 | 第41-42页 |
(三)美国高校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1.美国高校教师队伍的失衡 | 第42页 |
2.美国高校教师个体的迷茫 | 第42-43页 |
3.美国高校教育质量的波动 | 第43-44页 |
四、中美高校教师流动的比较分析 | 第44-50页 |
(一)中美两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的异同点分析 | 第44-46页 |
1.中美两国招聘机制的不同点 | 第44页 |
2.中美两国晋升机制和任期机制的不同点 | 第44-45页 |
3.中美两国退出机制的不同点 | 第45-46页 |
4.中美两国兼职机制的不同点 | 第46页 |
(二)中美两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46-50页 |
1.中美两国政治环境的差异 | 第46-47页 |
2.中美两国的经济差异 | 第47-48页 |
3.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 第48页 |
4.中美两国高校教师的性格差异 | 第48-50页 |
五、对我国高校教师合理流动的启示与建议 | 第50-57页 |
(一)政府:宏观调控与政策支持 | 第50-51页 |
1.规范法律法规 | 第50页 |
2.提供信息服务 | 第50-51页 |
3.增强行政调节 | 第51页 |
(二)高校:自主调节与均衡 | 第51-55页 |
1.公开招聘,提高招聘制度的公平性 | 第51-52页 |
2.规范晋升制度,优胜劣汰 | 第52-53页 |
3.依据实际,采用多样的任期制 | 第53-54页 |
4.进行合理编制,使其动中有稳 | 第54页 |
5.放宽教师兼职政策,增加教师间交流 | 第54-55页 |
(三)高校教师:提高素质,维护权利 | 第55-57页 |
1.高校教师要转变流动观念 | 第55页 |
2.教师开放流动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