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车身论文

多直角薄壁梁理论及在车身抗撞性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车身抗撞性的重要性第12页
    1.2 车身抗撞性设计方法第12-14页
    1.3 薄壁梁抗撞性理论研究及应用第14-16页
    1.4 多直角薄壁梁抗撞性理论研究进展第16-20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车身薄壁梁安全构件抗撞性设计目标第22-34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碰撞工况下车身薄壁梁安全构件变形特点第22-26页
        2.2.1 乘用车薄壁梁构件变形及吸能特点第22-24页
        2.2.2 商用车薄壁梁构件变形及吸能特点第24-26页
    2.3 乘用车和商用车正面抗撞性设计第26-32页
        2.3.1 乘用车正面薄壁梁构件抗撞性设计第26-28页
        2.3.2 商用车正面抗冲击性能设计第28-32页
    2.4 小结第32-34页
第3章 十二直角薄壁梁轴向压溃与弯曲性能研究第34-76页
    3.1 引言第34-40页
        3.1.1 矩形截面压溃理论第34-37页
        3.1.2 矩形截面弯曲理论第37-40页
    3.2 十二直角薄壁梁压溃性能研究第40-45页
        3.2.1 十二直角薄壁梁压溃力推导第40页
        3.2.2 有限元分析与验证第40-45页
    3.3 十二直角截面薄壁梁y向弯曲性能研究第45-60页
        3.3.1 十二直角薄壁梁y向弯曲理论推导第45-53页
        3.3.2 有限元分析与验证第53-60页
    3.4 十二直角截面薄壁梁z向弯曲性能研究第60-75页
        3.4.1 十二直角薄壁梁z向弯曲理论推导第60-69页
        3.4.2 有限元分析与验证第69-75页
    3.5 总结第75-76页
第4章 泡沫铝填充的十二直角薄壁梁压溃与弯曲性能研究第76-102页
    4.1 引言第76页
    4.2 泡沫铝填充的十二直角薄壁梁压溃性能研究第76-82页
        4.2.1 矩形填充薄壁梁压溃理论第76-77页
        4.2.2 泡沫铝填充十二直角薄壁梁理论推导第77-79页
        4.2.3 有限元分析与验证第79-82页
    4.3 泡沫铝填充十二直角薄壁梁y向弯曲性能研究第82-93页
        4.3.1 矩形填充薄壁梁弯曲理论第82-83页
        4.3.2 泡沫铝填充十二直角薄壁梁y向弯曲理论推导第83-86页
        4.3.3 有限元分析与验证第86-93页
    4.4 泡沫铝填充十二直角薄壁梁z向弯曲性能研究第93-100页
        4.4.1 泡沫铝填充十二直角薄壁梁z向弯曲理论推导第93-95页
        4.4.2 有限元分析与验证第95-100页
    4.5 总结第100-102页
第5章 复合材料包裹的十二直角薄壁梁轴向压溃与弯曲性能研究第102-116页
    5.1 引言第102-104页
        5.1.1 复合材料包裹的薄壁梁变形吸能理论第102-104页
    5.2 复合材料包裹的十二直角薄壁梁压溃和弯曲性能研究第104-106页
        5.2.1 基本假设第104-105页
        5.2.2 压溃理论第105-106页
        5.2.3 弯曲理论第106页
    5.3 复合材料包裹的十二直角薄壁梁压溃和弯曲理论有限元分析与验证第106-115页
        5.3.1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包裹圆管有限元仿真和实验对比第106-109页
        5.3.2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包裹十二直角压溃理论有限元分析与验证第109-111页
        5.3.3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包裹十二直角弯曲理论有限元分析与验证第111-115页
    5.4 总结第115-116页
第6章 基于多直角薄壁梁理论的车身薄壁梁安全构件抗撞性设计第116-126页
    6.1 基于多直角薄壁梁压溃和弯曲理论的乘用车前纵梁轻量化设计第116-119页
    6.2 基于包裹的多直角薄壁梁压溃和弯曲理论的乘用车抗撞性优化设计第119-121页
    6.3 基于填充的多直角薄壁梁压溃和弯曲理论的商用车驾驶室优化设计第121-124页
    6.4 总结第124-126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26-130页
    7.1 全文总结第126-127页
    7.2 研究展望第127-130页
附表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2页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2-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驱动转向耦合分岔特征分析及驾驶稳定区域求解
下一篇:人力资本动态匹配与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