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3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 第22-26页 |
1.3.2 新兴产业竞争力研究 | 第26-28页 |
1.3.3 综合优势理论研究 | 第28-29页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9-3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0-3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2章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发展机理 | 第33-62页 |
2.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及影响要素分析 | 第33-36页 |
2.1.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 | 第33-34页 |
2.1.2 影响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分析 | 第34-36页 |
2.2 产业综合优势理论探究 | 第36-42页 |
2.2.1 综合优势理论来源 | 第36-38页 |
2.2.2 综合优势表现形式 | 第38页 |
2.2.3 综合优势发展路径 | 第38-39页 |
2.2.4 产业综合优势相关概念 | 第39-41页 |
2.2.5 产业综合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 | 第41-42页 |
2.3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 | 第42-55页 |
2.3.1 产业核心能力形成过程 | 第42-52页 |
2.3.2 产业核心能力形成动力 | 第52-54页 |
2.3.3 产业核心能力形成规律 | 第54-55页 |
2.4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发展规律 | 第55-59页 |
2.4.1 产业综合优势发展的动因 | 第55-56页 |
2.4.2 基于核心能力的产业综合优势发展模型 | 第56-57页 |
2.4.3 基于核心能力的产业综合优势发展路径 | 第57-59页 |
2.5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发展机制研究框架 | 第59-60页 |
2.5.1 产业综合优势发展机制设计原则 | 第59页 |
2.5.2 产业综合优势发展机制研究框架构建 | 第59-6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3章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规划机制 | 第62-95页 |
3.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规划机制设计思路 | 第62-64页 |
3.1.1 产业综合优势规划机制设计要点 | 第62页 |
3.1.2 产业综合优势规划机制功能定位 | 第62-63页 |
3.1.3 产业综合优势规划机制构成 | 第63-64页 |
3.2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战略分析 | 第64-70页 |
3.2.1 产业主导优势分析 | 第64-66页 |
3.2.2 产业核心能力分析 | 第66-67页 |
3.2.3 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第67-69页 |
3.2.4 产业发展定位分析 | 第69-70页 |
3.3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战略设计 | 第70-74页 |
3.3.1 产业综合优势战略目标设计 | 第70-72页 |
3.3.2 产业综合优势战略路径设计 | 第72页 |
3.3.3 产业综合优势战略方案设计 | 第72-74页 |
3.4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配置 | 第74-81页 |
3.4.1 创新人才团队培育 | 第74-76页 |
3.4.2 优先支持领域选择 | 第76-78页 |
3.4.3 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 第78-81页 |
3.5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开发 | 第81-90页 |
3.5.1 科技成果筛选 | 第82-84页 |
3.5.2 科技成果转化 | 第84-86页 |
3.5.3 科技金融支持 | 第86-89页 |
3.5.4 科技服务支撑 | 第89-90页 |
3.6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战略协调 | 第90-94页 |
3.6.1 战略目标协调 | 第90-91页 |
3.6.2 战略主体协调 | 第91-92页 |
3.6.3 战略任务协调 | 第92-9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4章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培育机制 | 第95-115页 |
4.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培育机制功能与构成 | 第95-96页 |
4.1.1 产业综合优势培育机制功能定位 | 第95-96页 |
4.1.2 产业综合优势培育机制构成 | 第96页 |
4.2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优势选择 | 第96-100页 |
4.2.1 产业主导优势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97页 |
4.2.2 产业主导优势选择方法 | 第97-99页 |
4.2.3 产业主导优势选择流程 | 第99-100页 |
4.3 基于主导优势的产业协同创新驱动 | 第100-104页 |
4.3.1 产业协同创新驱动要素 | 第100-102页 |
4.3.2 产业协同创新驱动过程 | 第102-103页 |
4.3.3 产业协同创新驱动模式 | 第103-104页 |
4.4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能力识别开发 | 第104-111页 |
4.4.1 产业核心能力维度确定 | 第104-107页 |
4.4.2 产业核心能力内容定位 | 第107-108页 |
4.4.3 产业核心能力网络开发 | 第108-111页 |
4.5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培育路径与策略 | 第111-113页 |
4.5.1 产业综合优势培育路径 | 第111-113页 |
4.5.2 产业综合优势培育策略 | 第11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5章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调控机制 | 第115-135页 |
5.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调控机制功能与构成 | 第115-116页 |
5.1.1 产业综合优势调控机制功能定位 | 第115页 |
5.1.2 产业综合优势调控机制构建原则 | 第115-116页 |
5.1.3 产业综合优势调控机制构成 | 第116页 |
5.2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平衡控制 | 第116-125页 |
5.2.1 产业综合优势平衡控制目的 | 第116-117页 |
5.2.2 产业综合优势平衡控制流程 | 第117-118页 |
5.2.3 产业综合优势控制模型 | 第118-124页 |
5.2.4 产业综合优势控制反馈 | 第124-125页 |
5.3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风险预警 | 第125-132页 |
5.3.1 产业综合优势风险因素识别 | 第125-126页 |
5.3.2 产业综合优势风险预警评价 | 第126-130页 |
5.3.3 产业综合优势风险预警应对 | 第130-132页 |
5.4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优势激励约束 | 第132-134页 |
5.4.1 产业综合优势激励策略 | 第133-134页 |
5.4.2 产业综合优势约束策略 | 第13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6章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综合优势发展实证研究 | 第135-151页 |
6.1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综合优势现状分析 | 第135-139页 |
6.1.1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第135-136页 |
6.1.2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主导优势选择 | 第136-138页 |
6.1.3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核心能力识别 | 第138-139页 |
6.1.4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综合优势状态 | 第139页 |
6.2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综合优势发展规划 | 第139-145页 |
6.2.1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 | 第140-141页 |
6.2.2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科技成果开发 | 第141-143页 |
6.2.3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战略协调 | 第143页 |
6.2.4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三年行动计划 | 第143-145页 |
6.3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综合优势培育与调控 | 第145-148页 |
6.3.1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综合优势培育 | 第145页 |
6.3.2 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综合优势调控 | 第145-148页 |
6.4 提升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综合优势的对策建议 | 第148-150页 |
6.4.1 培育石墨烯领军企业 | 第148-149页 |
6.4.2 加强石墨烯科技计划引导 | 第149页 |
6.4.3 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 第149-150页 |
6.4.4 促进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 | 第15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结论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65-166页 |
致谢 | 第166-168页 |
附录 | 第168-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