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一)关于高考科目改革阶段的综述 | 第14-15页 |
(二)关于科目改革动因的综述 | 第15-16页 |
(三)关于研究方法的综述 | 第16-17页 |
(四)关于科目改革导向的综述 | 第17-19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9-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一章 高考科目改革的重建期(1977 年至1987年) | 第22-28页 |
一、科目设置模式:文理分科 | 第22-23页 |
(一)语数政+综合科(分文理)模式 | 第22页 |
(二)语数外政+文/理副科模式 | 第22-23页 |
(三)文六理七模式 | 第23页 |
二、科目改革特点 | 第23-25页 |
(一)科目调整趋向稳定 | 第23-24页 |
(二)生物与外语科比例逐年上升 | 第24页 |
(三)语数科目的分值与内容调整 | 第24-25页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8页 |
(一)政治上拨乱反正的推动 | 第25页 |
(二)经济开放与知识更新的牵引 | 第25-26页 |
(三)社会公众及学者的迫切呼吁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高考科目改革的初探期(1988 年至1998年) | 第28-34页 |
一、科目设置模式:两考并置 | 第28-29页 |
(一)上海“3+1”方案 | 第28页 |
(二)三南方案 | 第28-29页 |
(三)“3+2”方案 | 第29页 |
二、改革特点 | 第29-30页 |
(一)科目数量减少与组合多样化 | 第29-30页 |
(二)个别科目的退位与退出 | 第30页 |
(三)分值分布较为均衡 | 第30页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一)市场经济牵引权力下放 | 第30-31页 |
(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 | 第31页 |
(三)标准化考试改革的推动 | 第31-34页 |
第三章 高考科目改革的探索期(1999 年至2016年) | 第34-40页 |
一、科目设置模式:3+X | 第34-36页 |
(一)3+小综合+X | 第34-35页 |
(二)3+大综合+X | 第35页 |
(三)特殊模式 | 第35-36页 |
二、改革特点 | 第36-37页 |
(一)科目模式的多变性 | 第36页 |
(二)科目选拔性与基础性的调和 | 第36-37页 |
(三)分类考试模式初现端倪 | 第37页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多元要求 | 第37-38页 |
(二)中学教育改革的倒推 | 第38页 |
(三)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诉求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高考科目改革的多元期(2017 新方案) | 第40-46页 |
一、科目设置模式:3+3+综合素质测评 | 第40-42页 |
(一)统考科目考试改革 | 第40-41页 |
(二)学业水平测试 | 第41页 |
(三)综合素质测评 | 第41-42页 |
二、改革特点 | 第42-43页 |
(一)科目的组合与分值调整 | 第42页 |
(二)综合科目双向选择性的增强 | 第42-43页 |
(三)考生评价的过程性与立体性 | 第43页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6页 |
(一)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推动 | 第43-44页 |
(二)教育政策与国际政策转移的引导 | 第44页 |
(三)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影响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外国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设置模式 | 第46-52页 |
一、美国高校的招考体系 | 第46-48页 |
(一)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设置 | 第46-47页 |
(二)美国高校的招生评价标准设置 | 第47-48页 |
二、英国高校的招考体系 | 第48-49页 |
(一)英国高考的科目设置 | 第48页 |
(二)英国高校的招生评价标准设置 | 第48-49页 |
三、外国大学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特点 | 第49-52页 |
(一)科目体系的类别化与细分化 | 第49页 |
(二)评价标准的综合性与多维性 | 第49-52页 |
第六章 对我国高考科目改革的历史评价与发展建议 | 第52-60页 |
一、我国高考科目改革的历史评价 | 第52-54页 |
(一)我国高考科目改革的总体趋势 | 第52-54页 |
(二)我国高考科目改革的潜在问题 | 第54页 |
二、我国高考科目改革的宏观导向 | 第54-56页 |
(一)高考科目改革应利于国家稳定 | 第54-55页 |
(二)高考科目改革应帮助社会发展 | 第55页 |
(三)高考科目改革应体现人性关怀 | 第55-56页 |
三、对我国科目改革设置的完善建议 | 第56-60页 |
(一)细分科目难度,完善评级体系 | 第56-57页 |
(二)转变综合评价思路,保证评价有效性 | 第57-59页 |
(三)推进社会化考试,探索第三方考试形式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情况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