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雯雯的个案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关于对抑郁的认识 | 第10-11页 |
1.2.2 关于对青少年抑郁症成因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抑郁症的探索 | 第12-13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4.1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5-16页 |
1.4.2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6-17页 |
1.4.3 理性情绪疗法理论 | 第17页 |
2 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 第17-24页 |
2.1 接案 | 第17-21页 |
2.1.1 案主的基本资料 | 第18页 |
2.1.2 案主的抑郁情况 | 第18-19页 |
2.1.3 家人及同辈群体对案主的评价 | 第19-21页 |
2.2 案主的需求分析和预估 | 第21-23页 |
2.2.1 需求分析 | 第21-22页 |
2.2.2 预估 | 第22-23页 |
2.3 服务目标和实施计划的制定 | 第23-24页 |
2.3.1 服务目标的制定 | 第23页 |
2.3.2 实施计划的制定 | 第23-24页 |
3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个案服务 | 第24-35页 |
3.1 引导案主情绪宣泄 | 第24-27页 |
3.1.1 初次“破冰”,取得案主信任 | 第24-26页 |
3.1.2 进一步建立社工与案主的互动关系 | 第26-27页 |
3.2 矫正案主的认知偏差 | 第27-29页 |
3.2.1 识别非理性情绪 | 第27-28页 |
3.2.2 构建正确认知 | 第28-29页 |
3.3 改善家庭亲子关系 | 第29-32页 |
3.3.1 社工与案主母亲的沟通 | 第30页 |
3.3.2.案主与案主母亲的互动 | 第30-31页 |
3.3.3 案主及案主母亲的反馈 | 第31-32页 |
3.4 建构案主的抗逆力 | 第32-35页 |
3.4.1 增强案主的自信心 | 第32-33页 |
3.4.2 发掘案主的优势 | 第33-34页 |
3.4.3 抗逆力的培养 | 第34-35页 |
4 结案和评估 | 第35-38页 |
4.1 结案及后续跟进 | 第35页 |
4.2 效果评估 | 第35-37页 |
4.2.1 案主自评 | 第36页 |
4.2.2 家属评估 | 第36页 |
4.2.3 学校评估 | 第36页 |
4.2.4 社会工作者评估 | 第36-37页 |
4.3 局限和不足 | 第37-38页 |
4.3.1 研究时间局限 | 第37页 |
4.3.2 社工自身经验的局限 | 第37页 |
4.3.3 案主自身情况的局限 | 第37-38页 |
5 专业反思及收获体会 | 第38-42页 |
5.1 个案介入抑郁青少年过程中社工的角色界定 | 第38-39页 |
5.2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抑郁症的必要性 | 第39-41页 |
5.3 对青少年抑郁症的介入过程中的建议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