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社工介入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行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5页
    1.1 研究的源起第9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9-11页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9-10页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0-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3页
        1.3.1 国内研究第11-12页
        1.3.2 国外相关研究第12-13页
    1.4 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第13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1.4.2 半结构式访谈第13页
        1.4.3 参与式观察法第13页
    1.5 概念界定第13-14页
        1.5.1 青少年心理创伤第13-14页
        1.5.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第14页
        1.5.3 青少年灾后心理重建第14页
    1.6 论文思路第14-15页
第二章 理论视角第15-18页
    2.1 优势视角第15-16页
    2.2 家庭系统理论第16-18页
第三章 灾害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与成因第18-21页
    3.1 生理影响第18页
    3.2 心理影响第18-20页
        3.2.1 情绪问题第19页
        3.2.2 认知问题第19页
        3.2.3 创伤后应激障碍第19-20页
    3.3 青少年产生心理创伤的原因第20-21页
第四章 灾后青少年心理恢复的目标、特点及原则第21-24页
    4.1 灾后青少年心理恢复的特点第21-23页
        4.1.1 介入方式的特点第21页
        4.1.2 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心理恢复的特点第21-22页
        4.1.3 不同阶段的特点第22-23页
    4.2 灾后青少年心理恢复的原则第23-24页
    4.3 灾后青少年心理恢复的目标第24页
第五章 灾后恢复青少年心理恢复过程及困境第24-37页
    5.1 恢复青少年心理的过程第24-33页
        5.1.1 价值论理申明第25-26页
        5.1.2 恢复青少年心理的前期准备第26-28页
        5.1.3 恢复青少年心理的实施过程第28-33页
        5.1.4 恢复青少年心理的效果评估第33页
    5.2 社会工作者在灾后恢复青少年心理过程中的角色第33-35页
    5.3 灾后恢复青少年心理的困境第35-37页
第六章 灾后青少年心理恢复的社会工作理念与价值第37-38页
    6.1 灾后社会工作的理念第37页
        6.1.1 主体性第37页
        6.1.2 助人自助第37页
    6.2 社会工作主张的价值第37-38页
第七章 结语第38-41页
    7.1 研究结论的回顾第38-39页
    7.2 研究的不足第39-40页
    7.3 青少年心理恢复的展望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致谢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居民社区参与的研究--以x社区的研究为例
下一篇:青少年抑郁症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雯雯的个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