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研究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4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3-14页 |
1.4.1 专业化 | 第13-14页 |
1.4.2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 | 第14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1 文献回顾 | 第15页 |
1.6.2 参与式观察法 | 第15-16页 |
1.6.3 访谈法 | 第16页 |
1.7 研究的创新 | 第16-17页 |
2 专业化的概析 | 第17-21页 |
2.1 专业化的动因 | 第17-18页 |
2.1.1 经济学视角 | 第17页 |
2.1.2 社会学视角 | 第17-18页 |
2.1.3 工作自身的视角 | 第18页 |
2.2 专业化的要素 | 第18-21页 |
2.2.1 系统化的知识理论体系 | 第19页 |
2.2.2 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 第19页 |
2.2.3 不断提升的社会认可程度 | 第19页 |
2.2.4 完备的市场保护制度 | 第19-21页 |
3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21-23页 |
3.1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3.1.1 传统老年工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 第21页 |
3.1.2 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 | 第21-22页 |
3.1.3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强烈呼声 | 第22页 |
3.2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的可能性 | 第22-23页 |
3.2.1 本土性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 第22页 |
3.2.2 政府和社会组织对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的支持 | 第22-23页 |
4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标准 | 第23-25页 |
4.1 普遍的社会认可度 | 第23页 |
4.2 完善的制度体系 | 第23页 |
4.3 充足的专业人才 | 第23-24页 |
4.4 专业的服务水平 | 第24-25页 |
5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现状及成因 | 第25-33页 |
5.1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现状 | 第25-31页 |
5.1.1 文化层次整体不高 | 第25-26页 |
5.1.2 从业人员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 | 第26页 |
5.1.3 实践过程与个人能力、经验的矛盾 | 第26-27页 |
5.1.4 社会地位有待提高 | 第27-28页 |
5.1.5 机构、服务对象、从业人员认知不统一 | 第28-29页 |
5.1.6 工作内容的行政化 | 第29页 |
5.1.7 资源链接无法满足 | 第29页 |
5.1.8 市场保护还不健全 | 第29-30页 |
5.1.9 职业非专业化 | 第30-31页 |
5.2 成因 | 第31-33页 |
5.2.1 制度框架还不够明确 | 第31页 |
5.2.2 社会关注度不够 | 第31-32页 |
5.2.3 教育体制不完善 | 第32-33页 |
6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建设路径 | 第33-40页 |
6.1 建设专业化的路径内容 | 第33-37页 |
6.1.1 加快搭建专业化制度体系 | 第33页 |
6.1.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实施策略 | 第33-35页 |
6.1.3 加大国家的扶持力度 | 第35-36页 |
6.1.4 加强社会上的宣传力度 | 第36页 |
6.1.5 增加从业人员对专业的认同 | 第36-37页 |
6.2 路径的论证 | 第37-40页 |
6.2.1 路径的条件分析 | 第37-38页 |
6.2.2 路径的效应分析 | 第38-40页 |
7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40-42页 |
7.1 结论 | 第40-41页 |
7.1.1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是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的 | 第40页 |
7.1.2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四大方面的专业化标准 | 第40页 |
7.1.3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存在问题以及原因造成 | 第40页 |
7.1.4 推进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建设的路径 | 第40-41页 |
7.2 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访谈提纲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