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导论第8-17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2.2 实践意义第10页
    1.3 文献研究第10-13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1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3页
    1.4 相关概念阐述第13-14页
        1.4.1 专业化第13-14页
        1.4.2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第14页
    1.5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6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6.1 文献回顾第15页
        1.6.2 参与式观察法第15-16页
        1.6.3 访谈法第16页
    1.7 研究的创新第16-17页
2 专业化的概析第17-21页
    2.1 专业化的动因第17-18页
        2.1.1 经济学视角第17页
        2.1.2 社会学视角第17-18页
        2.1.3 工作自身的视角第18页
    2.2 专业化的要素第18-21页
        2.2.1 系统化的知识理论体系第19页
        2.2.2 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第19页
        2.2.3 不断提升的社会认可程度第19页
        2.2.4 完备的市场保护制度第19-21页
3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21-23页
    3.1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的必要性第21-22页
        3.1.1 传统老年工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第21页
        3.1.2 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第21-22页
        3.1.3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强烈呼声第22页
    3.2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的可能性第22-23页
        3.2.1 本土性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第22页
        3.2.2 政府和社会组织对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的支持第22-23页
4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标准第23-25页
    4.1 普遍的社会认可度第23页
    4.2 完善的制度体系第23页
    4.3 充足的专业人才第23-24页
    4.4 专业的服务水平第24-25页
5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现状及成因第25-33页
    5.1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现状第25-31页
        5.1.1 文化层次整体不高第25-26页
        5.1.2 从业人员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第26页
        5.1.3 实践过程与个人能力、经验的矛盾第26-27页
        5.1.4 社会地位有待提高第27-28页
        5.1.5 机构、服务对象、从业人员认知不统一第28-29页
        5.1.6 工作内容的行政化第29页
        5.1.7 资源链接无法满足第29页
        5.1.8 市场保护还不健全第29-30页
        5.1.9 职业非专业化第30-31页
    5.2 成因第31-33页
        5.2.1 制度框架还不够明确第31页
        5.2.2 社会关注度不够第31-32页
        5.2.3 教育体制不完善第32-33页
6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建设路径第33-40页
    6.1 建设专业化的路径内容第33-37页
        6.1.1 加快搭建专业化制度体系第33页
        6.1.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实施策略第33-35页
        6.1.3 加大国家的扶持力度第35-36页
        6.1.4 加强社会上的宣传力度第36页
        6.1.5 增加从业人员对专业的认同第36-37页
    6.2 路径的论证第37-40页
        6.2.1 路径的条件分析第37-38页
        6.2.2 路径的效应分析第38-40页
7 结论及研究展望第40-42页
    7.1 结论第40-41页
        7.1.1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是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的第40页
        7.1.2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四大方面的专业化标准第40页
        7.1.3 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存在问题以及原因造成第40页
        7.1.4 推进老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建设的路径第40-41页
    7.2 展望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访谈提纲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少年抑郁症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雯雯的个案为例
下一篇: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研究--基于北京市丰台区6家养老照料中心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