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9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的总体方案 | 第17-1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9-35页 |
一、多动症及ADHD倾向概念的界定研究 | 第19-22页 |
(一)国外对于多动症发展及其概念的界定研究 | 第19页 |
(二)国内对于多动症及其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三)国内外对于ADHD倾向概念的界定研究 | 第21-22页 |
二、ADHD发病率 | 第22页 |
三、ADHD的病因探讨 | 第22-24页 |
(一)生物因素 | 第22-23页 |
(二)不良饮食 | 第23页 |
(三)有害重金属 | 第23页 |
(四)产前,产时或产后的轻微脑损 | 第23页 |
(五)家庭教养方式 | 第23-24页 |
(六)社会交往因素 | 第24页 |
四、儿童ADHD的症状 | 第24-27页 |
(一)儿童ADHD不同亚型症状 | 第24-26页 |
(二)儿童ADHD继发症状 | 第26-27页 |
五、不同时期ADHD儿童的临床表现 | 第27-29页 |
(一)学龄前期 | 第27页 |
(二)学龄期 | 第27-28页 |
(三)少年期 | 第28页 |
(四)成年期 | 第28-29页 |
六、ADHD儿童的现状 | 第29-30页 |
(一)ADHD儿童的家庭生活现状 | 第29页 |
(二)ADHD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 | 第29-30页 |
七、ADHD儿童的个案治疗干预 | 第30-33页 |
(一) ADHD儿童的药物干预 | 第30-31页 |
(二) ADHD儿童的心理行为干预 | 第31-32页 |
(三) ADHD儿童的多维度联合干预 | 第32-33页 |
(四) ADHD的团体辅导研究 | 第33页 |
八、以往研究不足 | 第33-35页 |
(一)对于ADHD倾向的儿童关注较少 | 第33-34页 |
(二)没有考虑到年龄和儿童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 | 第34页 |
(三)学校、家庭和辅导训练班没有共同参与 | 第34页 |
(四)缺乏单独针对注意改善长程的团体辅导训练 | 第34-35页 |
第3章 小学ADHD倾向儿童现状及特点 | 第35-62页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35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3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5-57页 |
(一)研究具体方法 | 第35-36页 |
(二)研究样本 | 第36-37页 |
(三)研究工具 | 第37页 |
(四)研究程序 | 第37页 |
(五)数据处理及评估 | 第37-57页 |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一)小学中三、四年级ADHD倾向儿童的现状 | 第57-60页 |
(二)小学三、四年级ADHD倾向儿童的特点 | 第60-61页 |
四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一)小学三、四年级的老师、家长对于ADHD了解不够 | 第61页 |
(二)小学三、四年级ADHD倾向儿童生存质量不太理想 | 第61页 |
(三)ADHD倾向儿童不同亚型之间现实表现区分不明显 | 第61-62页 |
第4章 ADHD倾向儿童团体辅导方案集编制 | 第62-7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6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62页 |
三、构建团体辅导方案集的结构 | 第62-66页 |
(一)前言 | 第62-63页 |
(二)团体辅导训练简介 | 第63页 |
(三)团体辅导训练的目标 | 第63页 |
(四)方案集使用者与团辅适用对象 | 第63-64页 |
(五)方案集内容 | 第64页 |
(六)实施过程 | 第64-65页 |
(七)注意事项 | 第65页 |
(八)方案集附录 | 第65-66页 |
四、方案集的形成过程 | 第66-72页 |
(一)活动库的形成 | 第66-67页 |
(二)对活动最适时长的调查 | 第67页 |
(三)辅导对象对活动的偏好调查 | 第67-68页 |
(四)在学校环境中需要通过辅导活动干预的行为调查与分析 | 第68-70页 |
(五)训练活动的分类 | 第70-72页 |
五、传统活动/规则的变式修改 | 第72-73页 |
(一)代币制的修改: | 第72-73页 |
(二)stroop实验的变式: | 第73页 |
(三)加入更多实操的精细活动: | 第73页 |
(四)以游戏艺术治疗的形式呈现活动活动: | 第73页 |
六、主要辅导内容的编写依据 | 第73-74页 |
七、辅导方案的形成 | 第74-76页 |
第5章 ADHD倾向儿童团体辅导方案集应用效果的初步研究 | 第76-10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7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76-77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77-94页 |
(一)过程验证 | 第77-82页 |
(二)结果检验的量化评估 | 第82-84页 |
(三)结果验证质性评估 | 第84-94页 |
四、ADHD倾向儿童辅导干预效果分析 | 第94-99页 |
(一)初级阶段干预效果评估分析 | 第95-96页 |
(二)中级阶段干预效果评估分析 | 第96-98页 |
(三)高级阶段干预效果评估分析 | 第98-99页 |
(四)辅导训练结束后回访效果评估 | 第99页 |
五、小结 | 第99-101页 |
第6章 研究总结 | 第101-10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01页 |
二、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三、研究者反思 | 第102-104页 |
(一)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 第102-103页 |
(二)对辅导者自身的反思 | 第103-104页 |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一)研究不足之处 | 第104-105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附录 | 第111-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