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总体结构 | 第16-17页 |
第2章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2.1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 第17-18页 |
2.1.1 职业教育 | 第17页 |
2.1.2 培养模式 | 第17-18页 |
2.2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 第18-21页 |
2.2.1 必要性 | 第18-19页 |
2.2.2 培养目标 | 第19页 |
2.2.3 操作主体 | 第19页 |
2.2.4 过程的结合 | 第19页 |
2.2.5 实践属性 | 第19-20页 |
2.2.6 强调“工”和“学” | 第20-21页 |
第3章 国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分析与启示 | 第21-29页 |
3.1 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 | 第21-23页 |
3.1.1 “双元制”培养模式含义 | 第21页 |
3.1.2 “双元”的体现 | 第21-22页 |
3.1.3 “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22-23页 |
3.1.4 经验概括 | 第23页 |
3.2 英国的“三明治”培养模式” | 第23-25页 |
3.2.1 “三明治”培养模式”的含义 | 第23页 |
3.2.2 “三明治”培养模式”的体现 | 第23-24页 |
3.2.3 “三明治”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24页 |
3.2.4 经验概括 | 第24-25页 |
3.3 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 | 第25-27页 |
3.3.1 产学合作模式的含义 | 第25页 |
3.3.2 产学合作模式的形式 | 第25-26页 |
3.3.3 产学合作模式的特点 | 第26页 |
3.3.4 经验概括 | 第26-27页 |
3.4 国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27-29页 |
3.4.1 以学生为主体 | 第27页 |
3.4.2 同生产紧密结合 | 第27页 |
3.4.3 企业广泛参与 | 第27页 |
3.4.4 职业教育法制化 | 第27-28页 |
3.4.5 有政府政策的支持 | 第28页 |
3.4.6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较完善 | 第28-29页 |
第4章 我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分析 | 第29-39页 |
4.1 我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发展历程 | 第29-32页 |
4.1.1 第一阶段孕育期—学徒制 | 第29页 |
4.1.2 第二阶段萌芽期—工读主义与半工半读 | 第29-30页 |
4.1.3 第三阶段发展探索期—半工半读 | 第30-31页 |
4.1.4 第四阶段大力发展期—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 第31-32页 |
4.2 我国工学结合主要培养模式分析 | 第32-39页 |
4.2.1 订单式培养模式 | 第32-33页 |
4.2.2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 第33-34页 |
4.2.3 工学并行培养模式 | 第34-35页 |
4.2.4 综合案例分析 | 第35-39页 |
第5章 我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39-47页 |
5.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5.1.1 政府层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5.1.2 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0页 |
5.1.3 学校层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0-42页 |
5.2 改进对策 | 第42-47页 |
5.2.1 政府层面 | 第42-43页 |
5.2.2 企业层面 | 第43-44页 |
5.2.3 学校层面 | 第44-47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47-49页 |
6.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47页 |
6.1.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47页 |
6.1.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47页 |
6.2 本论文的局限性 | 第47页 |
6.3 本课题未来发展趋势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