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字意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全球“汉语热”趋势 | 第10页 |
1.1.2 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关于对外汉字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关于汉字意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3.1 理论方面 | 第15-16页 |
1.3.2 应用方面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对外汉字意象教学的独特性 | 第19-26页 |
2.1 汉字的独特性 | 第19页 |
2.2 对外汉字意象教学法的优势 | 第19-22页 |
2.3 对外汉字意象教学的基本原则 | 第22-26页 |
2.3.1 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 第22-23页 |
2.3.2 遵循汉字的发展规律及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 第23-24页 |
2.3.3 学习的阶段性 | 第24页 |
2.3.4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 第24-26页 |
第3章 对外汉字意象语料库的构建 | 第26-31页 |
3.1 基于汉文化的字根库构建 | 第26-28页 |
3.2 核心独体字的选定 | 第28-29页 |
3.3 汉字新说、戏说语料收集 | 第29-30页 |
3.4 对外汉字意象语料库构建 | 第30-31页 |
第4章 对外汉字意象教学模型的设计 | 第31-37页 |
4.1 汉字的组织形式 | 第31-32页 |
4.2 对外汉字意象教学模型的构建原则 | 第32-34页 |
4.2.1 信息加工局限性原则 | 第32-33页 |
4.2.2 形音义完整性原则 | 第33页 |
4.2.3 层次继承性原则 | 第33-34页 |
4.3 汉字新说语库 | 第34-35页 |
4.4 对外汉字意象教学模型 | 第35-37页 |
第5章 对外汉字意象教学平台建设及教学实践 | 第37-57页 |
5.1 系统平台的选择 | 第37-40页 |
5.1.1 Joomla | 第37页 |
5.1.2 Moodle | 第37-38页 |
5.1.3 Sakai | 第38-40页 |
5.2 需求分析 | 第40-43页 |
5.2.1 开发目标 | 第41-42页 |
5.2.2 开发环境 | 第42页 |
5.2.3 设计工具 | 第42页 |
5.2.4 功能需求分析 | 第42-43页 |
5.2.5 研究分析 | 第43页 |
5.2.6 系统功能介绍 | 第43页 |
5.3 系统结构设计 | 第43-46页 |
5.3.1 用户管理 | 第44页 |
5.3.2 项目规划 | 第44-45页 |
5.3.3 设计目标 | 第45-46页 |
5.4 系统实现 | 第46-51页 |
5.4.1 总体模块实现 | 第46-50页 |
5.4.2 汉字的组织架构构建 | 第50页 |
5.4.3 汉字的标签应用 | 第50-51页 |
5.5 汉字的级联搜索功能实现 | 第51-53页 |
5.6 对外汉字意象教学平台的初步应用效果 | 第53-57页 |
5.6.1 网站使用满意度调查 | 第53-55页 |
5.6.2 初步学习效果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7-60页 |
6.1 主要研究结果及研究结论 | 第57-59页 |
6.1.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6.1.2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6.2 研究创新 | 第59页 |
6.3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