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并改进企业利润分配表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 第16-22页 |
1.2.1 利润分配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企业利润分配问题 | 第18页 |
1.2.3 利润分配的披露现状 | 第18-19页 |
1.2.4 新会计准则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2.5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6 评述 | 第21-22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2-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3.3 创新点 | 第2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利润分配表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25-35页 |
2.1 利润(股利)分配理论 | 第25-28页 |
2.1.1 股利无关论 | 第25页 |
2.1.2“手中鸟”理论 | 第25-26页 |
2.1.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6页 |
2.1.4 所得税差异理论 | 第26-27页 |
2.1.5 代理理论 | 第27页 |
2.1.6 客户效应理论 | 第27-28页 |
2.2 利润分配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32页 |
2.2.1 利润的概念 | 第28页 |
2.2.2 利润分配的概念 | 第28-29页 |
2.2.3 利润表 | 第29-31页 |
2.2.4 利润分配表 | 第31-32页 |
2.3 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定义及理论 | 第32-34页 |
2.3.1 利润分配的范围 | 第32页 |
2.3.2 人力资本的定义 | 第32-33页 |
2.3.3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取消利润分配表的问题和恢复的理由 | 第35-43页 |
3.1 取消利润分配表带来的问题和影响 | 第35-38页 |
3.1.1 与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相悖 | 第35-36页 |
3.1.2 国际会计准则应当与我国国情相协调 | 第36-37页 |
3.1.3 混淆了利润的形成和利润的分配 | 第37-38页 |
3.2 恢复利润分配表的理由 | 第38-42页 |
3.2.1 取消利润分配表的理论论证不够充分 | 第38-39页 |
3.2.2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不能代替利润分配表 | 第39-40页 |
3.2.3 利润的形成与利润的分配应单独披露 | 第40-41页 |
3.2.4 符合各利益相关集体对财务信息的要求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改进后的利润分配表及其依据 | 第43-55页 |
4.1 改进企业利润分配表的依据 | 第43-50页 |
4.1.1 利润分配的基本原则 | 第43-44页 |
4.1.2 利润分配的应考虑的因素 | 第44页 |
4.1.3 人力资本体系和分配层级 | 第44-45页 |
4.1.4 企业收益分配模型的重构 | 第45-46页 |
4.1.5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企业分配模型 | 第46-50页 |
4.2 改进企业利润分配表的好处 | 第50-52页 |
4.2.1 划清利润形成与利润分配披露的界限 | 第50页 |
4.2.2 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要求 | 第50-51页 |
4.2.3 使利润分配程序得到进一步优化 | 第51-52页 |
4.3 如何改进企业利润分配表 | 第52-54页 |
4.3.1 改进后的企业利润分配表格式 | 第52-54页 |
4.3.2 其他报表应作相应调整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55-66页 |
5.1 Z公司简介 | 第55页 |
5.2 Z公司2014年财务报表及分析 | 第55-61页 |
5.2.1 Z公司主要财务报表 | 第55-59页 |
5.2.2 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59-60页 |
5.2.3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计算分析 | 第60-61页 |
5.3 Z公司改进后相关财务报表及其分析 | 第61-64页 |
5.3.1 改进财务报表的前提条件 | 第61-62页 |
5.3.2 改进后的利润表 | 第62-63页 |
5.3.3 改进后的利润分配表 | 第63-64页 |
5.4 案例总结 | 第64-65页 |
5.4.1 实施效果及总结 | 第64-65页 |
5.4.2 应注意的问题 | 第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总结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详细摘要 | 第7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