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9-11页 |
(一) 现实儿童观与儿童教育扭曲所引发的思考 | 第9页 |
(二) 儿童教育研究中人性假设维度的偏狭 | 第9-10页 |
(三) 教育学所研究的人性与其他学科有重大区别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一) 人性论 | 第12-15页 |
(二) 儿童观 | 第15页 |
四、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一) 关于教育学中对“人性”问题的研究 | 第15-19页 |
(二) 有关儿童观的研究 | 第19-22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人性观、儿童观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 第23-30页 |
一、不同视角下的人性观 | 第23-26页 |
(一) 自然人性论 | 第23-25页 |
(二) 社会人性论 | 第25页 |
(三) 教育人性论 | 第25-26页 |
二、不同视角的儿童观 | 第26-28页 |
(一) “善良”“邪恶”观 | 第26-27页 |
(二) “白板”“潜能”观 | 第27页 |
(三) “小大人”“儿童”观 | 第27-28页 |
(四) “边缘”“中心”观 | 第28页 |
三、人性观、儿童观两者之间的关系 | 第28-30页 |
(一) 人性观是儿童观的前提与基础 | 第28页 |
(二) 理想儿童观的建构依赖于多层次的人性观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系谱 | 第30-39页 |
一、自然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 | 第30-34页 |
二、社会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 | 第34-37页 |
三、理性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儿童教育中儿童观的误区与人性反思 | 第39-45页 |
一、儿童的物化与人性认识的抽象化 | 第39-41页 |
二、儿童的工具化与人性认识的片面化 | 第41-42页 |
三、儿童本真的异化与人性认识的静止化 | 第42-45页 |
第五章 儿童观的人性回归与儿童教育的人性化 | 第45-58页 |
一、人性与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 第45-46页 |
二、教育与人性相互不断完善 | 第46页 |
三、不同人性论对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不同影响和要求 | 第46-51页 |
(一) 性善人性论与性恶人性论对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不同影响和要求 | 第46-49页 |
(二) 预成人性论与白板人性论对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不同影响和要求 | 第49-51页 |
四、儿童观的人性回归 | 第51-55页 |
(一) 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 第51-52页 |
(二) 儿童是社会性的独立存在 | 第52-53页 |
(三) 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 | 第53-54页 |
(四) 儿童是未完成的、需教化的 | 第54-55页 |
五、儿童教育的人性化回归 | 第55-58页 |
(一) 对儿童只能以人的方式来把握 | 第55页 |
(二) 教育生活应适应儿童的生活 | 第55-56页 |
(三) 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发展儿童的独立个性 | 第56页 |
(四) 儿童教育要开发儿童的可能性 | 第56-58页 |
结语 认识儿童认识自己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