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3 损伤理论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损伤理论发展史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损伤力学的分类 | 第13-16页 |
1.3.3 损伤因子及有效应力 | 第16-18页 |
1.3.4 损伤本构方程 | 第18-19页 |
1.4 地震损伤模型 | 第19-23页 |
1.4.1 损伤概述 | 第19页 |
1.4.2 利用单参数描述的损伤模型 | 第19-21页 |
1.4.3 利用双参数描述的损伤模型 | 第21-23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23-25页 |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5.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损伤力学基础 | 第25-37页 |
2.1 损伤定义及混凝土材料的宏观损伤现象 | 第25-26页 |
2.1.1 损伤定义 | 第25页 |
2.1.2 混凝土材料的宏观损伤现象 | 第25-26页 |
2.2 损伤的形成过程及损伤机理 | 第26-29页 |
2.2.1 损伤的形成过程 | 第26-27页 |
2.2.2 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机理分析 | 第27-29页 |
2.3 疲劳累计损伤理论 | 第29-32页 |
2.3.1 线性累计损伤理论 | 第29-30页 |
2.3.2 非线性累计损伤理论 | 第30-31页 |
2.3.3 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累积损伤理论 | 第31页 |
2.3.4 双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第31-32页 |
2.3.5 概率累积损伤理论 | 第32页 |
2.4 混凝土损伤破坏准则 | 第32-35页 |
2.4.1 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的损伤破坏准则 | 第33-34页 |
2.4.2 基于延性定义的损伤破坏准则 | 第34页 |
2.4.3 基于能量释放原理的破坏准则 | 第34-35页 |
2.5 本章内容总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矩形桥墩试件拟静力试验 | 第37-49页 |
3.1 试验目的 | 第37页 |
3.2 试验概况 | 第37-44页 |
3.2.1 桥墩模型试件设计 | 第37-43页 |
3.2.2 材料特性 | 第43-44页 |
3.3 试验方案 | 第44-47页 |
3.3.1 试验系统 | 第44-46页 |
3.3.2 试验步骤图 | 第46-47页 |
3.4 本章内容总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第49-63页 |
4.1 概述 | 第49页 |
4.2 试验现象概括 | 第49-52页 |
4.3 往复荷载作用下试件的滞回性能分析 | 第52-58页 |
4.3.1 滞回曲线 | 第52-57页 |
4.3.2 滞回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4.4 往复荷载作用下试件的延性性能分析 | 第58-60页 |
4.4.1 延性性能定义 | 第58-59页 |
4.4.2 延性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59-60页 |
4.5 骨架曲线 | 第60-61页 |
4.6 本章内容总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矩形桥墩的损伤分析 | 第63-80页 |
5.1 概述 | 第63页 |
5.2 混凝土损伤的一般理论与有限元数值方法 | 第63-71页 |
5.2.1 不可逆热力学基础 | 第63-65页 |
5.2.2 损伤演化方程 | 第65页 |
5.2.3 弹性损伤本构关系 | 第65-66页 |
5.2.4 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 | 第66-68页 |
5.2.5 三参数损伤本构模型 | 第68页 |
5.2.6 损伤力学问题的附加荷载有限元数值方法 | 第68-71页 |
5.3 用户子程序UMAT的二次开发实现 | 第71-73页 |
5.4 钢筋混凝土矩形桥墩的损伤分析 | 第73-78页 |
5.4.1 矩形桥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5.4.2 损伤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5.4.3 损伤参数的公式拟合 | 第76页 |
5.4.4 拟合公式的合理性验证 | 第76-77页 |
5.4.5 损伤本构方程的合理性验证 | 第77-78页 |
5.5 本章内容总结 | 第78-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