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匝道交织区交通流仿真与事故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节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2.1 交织区的概念及分类 | 第16-18页 |
2.1.1 交织区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简单交织区构造型式 | 第16-18页 |
2.2 交通冲突理论 | 第18-19页 |
2.2.1 交通冲突定义 | 第18-19页 |
2.2.2 交通冲突与事故关系 | 第19页 |
2.3 交通流特性与基本参数 | 第19-21页 |
2.3.1 车流流量 | 第19-20页 |
2.3.2 车辆平均速度 | 第20页 |
2.3.3 车辆密度 | 第20页 |
2.3.4 交通流基本关系式和基本图 | 第20-21页 |
2.3.5 交通流模型 | 第21页 |
2.4 元胞自动机简介 | 第21-24页 |
2.4.1 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3页 |
2.4.2 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24-25页 |
3 高速公路匝道交织区仿真模型 | 第25-38页 |
3.1 匝道瓶颈的研究 | 第25-27页 |
3.1.1 含加速道系统的交通行为模型 | 第25-26页 |
3.1.2 出口匝道系统的交通行为模型 | 第26-27页 |
3.2 交织区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7-31页 |
3.2.1 单车道交织区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7-28页 |
3.2.2 双车道交织区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8-29页 |
3.2.3 C型交织区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9-31页 |
3.3 高速公路匝道交织区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31-33页 |
3.3.1 高速公路匝道交织区车辆运行规则 | 第31-32页 |
3.3.2 高速公路匝道交织区车辆换道规则 | 第32-33页 |
3.4 高速公路匝道交织区模型仿真数据分析 | 第33-36页 |
3.4.1 交织区系统总流量特性 | 第33-36页 |
3.4.2 交织区行车道速度特性 | 第36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36-38页 |
4 高速公路匝道交织区事故特征研究 | 第38-53页 |
4.1 高速公路匝道交织区事故致因机理 | 第38-39页 |
4.2 高速公路匝道交织区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4.2.1 人的因素 | 第39页 |
4.2.2 车的因素 | 第39-40页 |
4.2.3 道路环境因素 | 第40页 |
4.3 高速公路匝道交织区交通冲突与事故关系 | 第40-42页 |
4.4 高速公路匝道交织区交通冲突类型分析 | 第42-43页 |
4.5 仿真数据分析 | 第43-51页 |
4.5.1 换道比例 | 第44-46页 |
4.5.2 连续刹车率 | 第46-48页 |
4.5.3 强制换道比例 | 第48-51页 |
4.6 对驾驶员及管理人员的建议 | 第51-52页 |
4.7 本章小节 | 第52-5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3页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论文依托项目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