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一) 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 第9页 |
(二) 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 | 第9-10页 |
(三) 师范院校构建合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0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一)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 第10页 |
(二) 东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 第10-11页 |
(三) 师范大学如何构建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 第1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1页 |
(二) 实践价值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一) 文本分析法 | 第12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一、 国外通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 第13-14页 |
二、 国内通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 第14-16页 |
三、 国外关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的时间发展脉络 | 第16页 |
(二) 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 | 第16页 |
(三) 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 | 第16-17页 |
四、 国内关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一) 研究的时间发展脉络 | 第17页 |
(二) 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 | 第17页 |
(三) 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 | 第17页 |
五、 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一) 通识教育 | 第17-18页 |
(二) 通识教育课程 | 第18-19页 |
(三) 课程设置 | 第19页 |
(四) 通识教育课程的特征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 第21-41页 |
一、 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 | 第21-24页 |
(一) 自由主义——基础性、统整性教育理念 | 第21页 |
(二) 永恒主义——理性发展教育理念 | 第21-22页 |
(三) 要素主义——“自由人”、“合格公民”教育理念 | 第22页 |
(四) 进步主义——经验性、活动化教育理念 | 第22页 |
(五) 人本主义——个性解放教育理念 | 第22-23页 |
(六) 国内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全人教育 | 第23-24页 |
二、 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 第24-27页 |
(一) 国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 第24-26页 |
(二) 国内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 第26-27页 |
三、 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 第27-39页 |
(一) 国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 第27-35页 |
(二) 国内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 第35-39页 |
四、 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类型 | 第39-41页 |
(一) 核心课程 | 第39页 |
(二) 经典名著型课程 | 第39页 |
(三) 分布必修型课程 | 第39-40页 |
(四) 自由选修型课程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通识教育课程案例分析 | 第41-71页 |
一、 东北师范大学现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 第41-52页 |
(一)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 | 第41-42页 |
(二)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 第42页 |
(三)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 | 第42-43页 |
(四)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 | 第43-50页 |
(五)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课时安排 | 第50页 |
(六)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组织形式 | 第50-52页 |
二、 东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52-69页 |
(一) “通识教育”概念的普及度 | 第52-55页 |
(二) “通识教育课程”作用的期望值 | 第55-59页 |
(三)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 第59-63页 |
(四)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需求度 | 第63-66页 |
(五) “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 | 第66-68页 |
(六)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改进建议 | 第68-69页 |
三、 东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评价 | 第69-71页 |
(一)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 第69页 |
(二)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总体较为合理,部分领域需进一步完善 | 第69页 |
(三) 通识教育课程类型以分布必修型课程为主 | 第69-70页 |
(四)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可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师范大学合理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策略和途径 | 第71-76页 |
一、 深刻认识通识教育的本质,充分突显通识教育的独特作用 | 第71页 |
二、 妥善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 第71-72页 |
三、 构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多样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 第72-73页 |
四、 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普适性、人文性与应用性相结合 | 第73页 |
五、 重视艺术课程的实践性 | 第73-74页 |
六、 提升心理学课程、宗教伦理课程的地位 | 第74页 |
七、 提升通识教育课程选修机制的合理性 | 第74页 |
八、 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 | 第82-85页 |
后记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