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9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9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一) 关于上古时期美育思想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关于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研究 | 第11-15页 |
(三) 关于先秦时期其它各家学派美育思想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四、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二) 历史研究法 | 第18页 |
(三) 比较研究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 第19-23页 |
一、 原始社会生产活动中朦胧的审美意识及美育 | 第19页 |
二、 夏、商、西周时期文化艺术发展中的美育 | 第19-21页 |
(一) 美育的发展与巫术文化 | 第20页 |
(二) 美育的发展与礼法文化 | 第20-21页 |
三、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美育思想产生之渊源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先秦儒家美育的目的论和功能论 | 第23-27页 |
一、 先秦儒家美育目的论 | 第23-24页 |
(一) 儒家美育目的的提出 | 第23页 |
(二) 儒家美育目的的发展和升华 | 第23-24页 |
二、 先秦儒家美育功能论 | 第24-27页 |
(一) 美育对人格修养的陶冶 | 第24-25页 |
(二) 美育对政治统治的巩固 | 第25页 |
(三) 美育对社会风气的教化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内容体系和原则方法 | 第27-33页 |
一、 儒家美育思想体系的核心——人性论 | 第27-28页 |
(一) 人性论的奠基——孔子的“仁爱”思想 | 第27页 |
(二) 性善论——孟子的“存心养性” | 第27-28页 |
(三) 性恶论——荀子的“化性起伪” | 第28页 |
二、 儒家美育的具体内容 | 第28-31页 |
(一) 德教 | 第28-29页 |
(二) 诗教 | 第29-30页 |
(三) 乐教 | 第30-31页 |
三、 儒家美育的原则方法 | 第31-33页 |
(一) 用艺术美陶养人的情志 | 第31页 |
(二) 用自然美净化人的心灵 | 第31-32页 |
(三) 用社会美引领人的德行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 第33-36页 |
一、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33-34页 |
(一) 儒家美育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上古时期传统的美育思想 | 第33页 |
(二) 儒家美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美育理论体系的先河 | 第33页 |
(三) 儒家美育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 第33-34页 |
二、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34-36页 |
(一) 儒家美育思想对当代美育理论发展具有示范性作用 | 第34页 |
(二) 儒家美育的实施为当代美育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 第34-35页 |
(三) 儒家美育思想为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提供正确的方向性引导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后记 | 第40页 |